周游
创新理念提高效率
1997年7月1日,他作为首批驻港部队中的光荣一员,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2006年,脱下戎装的他成为了宝山区城管执法大队的一员。8年来,他始终以一名军人标准要求自己,心系群众,执法为民,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他就是宝山区城管执法大队罗泾中队中队长、党支部书记周游。
罗泾镇被称为上海的“北大门”。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城管执法问题种类多、综合性强,线路保障任务繁重。刚来中队时,周游就感到了肩上担子重。当时全中队只有9名同志,2名党员,人少地广事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周游创新理念,将中队力量分成三个班组,设置白班、夜班,执法时段覆盖24小时。精细化管理模式显著提高队员的出现率、管事率、工作效能。
王永俊
找经营户交流谈心
王永俊现任崇明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城桥中队中队长。2012年5月,王永俊调到城桥中队担任中队长,从呆了五年的机动中队、干了五年的拆违工作,一下子成为中心城区中队的带头人,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比往常更沉重。
八一路步行街是崇明唯一一条商业步行街,是县城的一张名片,然而这里曾是城市管理的顽疾,游商小贩沿街叫卖,商家跨门经营、占道促销。王永俊接手后,并没采取突击式的集中整治,而是趁经营户闲暇之余,上门谈心,建立沟通桥梁。走访中,王永俊发现了症结所在,并确定工作思路。他还为此改变了中队的勤务模式,采取精细化长效管理,并成立夜间小分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八一路步行街面貌焕然一新。
“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崇明县工人先锋号”、崇明县“五好”基层党组织、县城管大队目标管理考核先进中队……城桥中队这一精英团队在王永俊的带领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张元凯
帮困基金资助老人
他曾勇夺全国摔跤比赛冠军,如今他保持着运动生涯中磨练出的坚毅品格,成了一名城管队长。他就是虹口区城管执法大队四川北路街道中队队长张元凯。
四川北路商业街贯穿南北,七浦路服饰市场、虬江路旧货市场远近闻名,宝安路、横浜路等无证设摊集聚地、多伦路“夜排档”……一系列难点顽症混杂其中。张元凯在全面了解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安排各项规章制度,实施“五定”管理。
秉持“执法为民”的理念,张元凯坚持疏导结合,体现人文情怀。86岁的沈阿婆多年在海宁路车站边摆摊,其他摊贩也借机揩油设摊,引发居民投诉。执法中,张元凯了解到沈阿婆是孤老,摆摊是主要生活来源。他发动成立中队帮困基金,每月资助老人300元,令老人激动万分,也让周围集聚设摊问题迎刃而解。
在面对市容顽症时,张元凯则展现出铁汉一面,带领队伍每天起早贪黑,赶在设摊摊贩之前到岗。三年来,他带领中队在横浜路、七浦路、四川北路等周边拆除违法搭建的披棚共15000多平方米,整治占路设摊、跨门15000多起。
王前方
走访调研转变观念
王前方是徐汇区城管执法局长桥中队的中队长。他带领的长桥中队,先后荣获“市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市政市容管理赛优秀集体”、徐汇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人先锋号”、“文明班组”等二十多项市、区荣誉。
长桥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的大型居民区,一直具有“无业人员多,低保人员多,智障残疾人员多”的特征,而居民的生活需求又刺激了马路菜场和流动摊贩的膨胀,执法难度很大。王前方多次私下走访调研,反复归纳提炼后,认为执法行为应由强力“冲击”、“取缔”转变为执法服务。他主动走访联系长桥31个居委会,采集确实因家庭困难而需要帮助或摆摊的居民,而后协调安排就业或迁进正规市场,由占道违章设摊疏导为入室合法经营。
王前方听民声,做百姓的贴心人;严律己,做队伍的带头人。他说,城管工作虽苦,但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工作。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才能把城管这份事业做好。
沈青峰
推出夜间临时摊点
沈青峰是松江城管战线上的“拼命三郎”。他不仅是松江区城管执法大队车墩中队队长,也是车墩镇的拆违办主任。像他这样有着双重身份的城管队长,在全市城管系统中也是屈指可数。
2008年,沈青峰就在拆违工作中挑大梁,拆除“佘山影视基地”和“月湖山庄”内两处“硬骨头”,荣获2009年度上海市“拆违优秀案例”。
2012年,沈青峰调任城管车墩中队队长。车墩镇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人口密集,特别是茸江路区域与祥东小区周边,集聚性乱设摊、夜排档多达80余处。沈青峰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转变理念,在整治固守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提出把车峰路菜市场停车场、茸江路大茅山作为夜间临时性疏导点,并制定了“集中管理、定时定位、优入劣出”的管理模式,一下解决了“老大难”。两年来,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总能看到沈青峰忙碌的身影。
杨亚娟
整治违建不忘帮困
杨亚娟是静安区城市管执法局执法大队石门二路中队中队长。作为一名军转干部,她不但很快转变了“角色”,并且在每个角色中都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她不仅在攻坚克难中巾帼不让须眉,而且在城管执法工作中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充分发挥了女性执法者的优势。
杨亚娟勤于学习,敢于管理,善于思考,她还身先士卒,勇于担当。她依托社区,解决了一些城市管理方面的痼疾及难、热点问题。石门二路上有一家毛巾店跨门营业,屡教不改,店主还将房屋群租给他人。杨亚娟多次找当事人谈心,得知他因病而经济困难,需要房租补贴。杨亚娟通过各种渠道为其介绍了一位新租客,既解决了群租问题,也得到了当事人的信任,毛巾店再没有跨门营业。
作为一名女队长,她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也为大家所称道。她积极协助物业开展旧小区物业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整治违法搭建、违法装修的过程中,为老居民区里的老人们排忧解难。
谈雄鹰
第一现场解决顽症
谈雄鹰是浦东城管执法支队上钢中队中队长,他勇于实践、大胆开拓,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谈雄鹰总结经验,管理主要做到“五抓”:抓调研、抓落实、抓队伍、抓提高、抓协调。
谈雄鹰经常带领中队班子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社区内的各种情况,对面上难点顽症问题作全面排摸、梳理。针对辖区内顽症,谈雄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集思广益、问计于民的方式,提出治理方案。通过两年努力,中队和辖区市政部门共同组建的上南路1500弄综合管理办公室、昌里路小百货疏导点管理办公室、辖区夜间管理办公室等这些设在难点顽症问题第一现场的管理小组应运而生,一些沉积了十多年的老问题被有效控制、解决。
倪忠民
倾听民声扎实取证
倪忠民,现任黄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豫园商旅区中队队长。2013年3月时值黄浦区文明城区创建关键期,倪忠民被委以重任,以副代正担任豫园商旅区中队队长。面对眼前的压力,倪忠民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挑战更高的要求。
在队伍内部,倪忠民用“包干”切实化解出岗不出力、岗区无合力的常态,用“减量”切实化解形式化督察、人情化考核的困境。他亲自跑遍管区内所有犄角旮旯,看遍近三年监控平台历史视频,精确测算全年各区域、路段违章发生数量,合理划分岗区,防止避难就易。他带领的中队获2013年市城管执法局立功竞赛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拥有全市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豫园商旅区,无证设摊和跨门营业互相依存壮大。倪忠民办案时遇到过不少危险:有摊贩尾随至他家中威胁杀其全家,导致老母亲心脏病发;还有摊贩亮刀恐吓,多次将他打伤。但倪忠民并不畏惧,靠“劝而不扣、围而不攻、威而不惧”的“三不法”平息矛盾,先倾听、后劝说、解难忧,攻破当事人的心理底线,最终依靠精妙的手法和扎实的取证,让许多“钉子户”服了管。
顾建平
居民身边的“知心人”
顾建平是闵行区城管执法大队梅陇中队中队长。1973年出生的他,虽然四十出头,但人生的一半时间却奉献给了城市管理事业。几十年的基层历练,把他锻炼成了城管执法工作的一把好手。
2013年,顾建平调任梅陇中队中队长,对镇区城郊结合、区域面积大、外来人口多的复杂情况,他亲自参与巡查、走访、蹲守。一般到中队找他联系工作,不约好是见不到人的,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执法一线指挥、协调或者调研工作。
梅陇镇地理位置特殊,人口众多且构成复杂,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较多,特别小区内的各种投诉。顾建平在摸底调查之后制定了《梅陇中队社区城管执法工作手册》,与社区居委会制定联络机制,定期进社区倾听居民的反映和诉求。两个月内,顾建平和班子成员走遍了辖区内的61个居委,主动为居委会解决棘手难题,一次座谈会上,梅陇镇七位居委会干部都说“有困难,找城管”。在他的带领下,梅陇城管俨然成为了当地居民身边的“知心人”“好助手”。
张玲逸
传授经验带教新人
亭林中队队长张玲逸是金山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第一个女中队长。多年来,张玲逸像个海绵,不断吸收知识、积累经验。
2013年亭林中队成立,面对新队员多、执法经验欠缺的团队,队长张玲逸提出制作案件文书模板,让新队员通过应用模板,尽快熟悉处理案件的流程、适用的法条及案件处理的技巧要点。如今,经她整理的规范化中队资料,已成为金山区各驻地中队必学的样板。
中队刚成立就要面对亭林镇巩固国家卫生镇迎复审的关键一年,张玲逸深入一线调研,排摸镇情,制定整治方案。早市整治,她凌晨4点从家里出发;夜市整治,她回家已经22时多;双休日值班,她出现在中队;清明保障,她固守着松隐山庄门口……张玲逸经常带队外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处理问题时,张玲逸像个发明家,根据现有材料创新方法解难题;她又像个灭火器,面对谩骂威胁,应对自如,发挥女性优势,有效控制事态,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