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如何在保持其品味的同时,走近普罗大众,一直是人们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方向。作为改革先行先试“排头兵”的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有目共睹,文化却曾经是块“短板”。“君住浦江西,我住浦江东”,“文艺控”们为看场演出、欣赏个展览,奔波跨江的现象并不罕见。即使在“高大上”的陆家嘴,白领们过去也是“潮汐”式的生活方式,白天上班出入高档写字楼,晚上娱乐休闲却另觅去处。
如今,这样的文化“跨江”现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图书馆、东海岸艺术空间、龙美术馆……一批文化地标陆续落户浦东。有了硬件载体的依托,更重要的是,一批有“精气神”的文化“美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
2011年,浦东大地迎来了首届浦东文化艺术节。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始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底。浦东的文化“底子”不厚,拿得出手的“家底”只有一些有待挖掘的民俗文化;面对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新浦东人”,受众需求不一而足,涵盖了各个档次。如何提供“众口能调”的文化产品?几经磨砺,“艺术的盛典、大众的节日”作为浦东文化艺术节主题脱颖而出,而其后形成的一系列机制渐渐吸引近悦远来,探索出一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今年金秋时节,浦东大地再次迎来了“艺术的盛典 大众的节日”——2014浦东文化艺术节。11月18日,历时近三个月的2014浦东文化艺术节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观看了大型舞剧《朱鹮》,现场感受浦东文化的魅力。
称它为“艺术的盛典”并非虚言。在记者的手头,有一本厚实的2014浦东文化艺术节项目指南,而且“干货”多多,一年比一年“加码”。从9月10日至11月29日的80天里,2014年浦东文化艺术节围绕文化建设的公共惠民目标,在1200平方公里的浦东大地上,为近550万浦东市民和260多万外来人员,提供近560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立足浦东,不囿于浦东,跳出以往政府唱主角的办节理念,凝聚社会八方力量引领文化,既有“国际范”的“高大上”,也有“接地气”的本土文化,已成为浦东文化艺术节的办节的亮点。文化艺术节期间,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廖昌永、黄英等艺术家的演出,还可以近距离观看到外国演出团体的精彩演出。今年列入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项目,既有往届艺术节保留的精品项目28项,还有国际项目10多项,更有开拓创新的高端艺术精品活动28项,社会主导项目也比往年有所增加,达26项。
称其“大众的节日”并不夸大,广大群众用参与的热情做了最好的佐证。自2011年浦东文化艺术节举办以来,首届文化艺术节吸引100多万人次参加;2012年达到120多万人次;去年和今年都有超过300万人次参与这一“大众的节日”。作为“大众的节日”,浦东文化艺术节坚持“开门办节”,今年更是打出了“我的节日我做主,我的节日我参与,我的节日我评价”的口号。这在市民看来,正是吸引人们广泛参与文化艺术节的诸多动力之源。
通过开设网上意见箱、微信平台意见征询表等方式,老百姓可以畅所欲言对浦东文化艺术节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意见建议,提出意见的网民还可以获得艺术活动的赠券,成为文化艺术节的忠实“粉丝”。而大批民营机构也成为文化艺术节的承办主体,依托其拥有的开放式空间、前卫性理念、时尚化元素和多媒体渠道,开展了近百项高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展示、论坛等,吸引了超过百万的市民参与。在浦东南片的南汇地区,不少老百姓举家前来观看芭蕾舞演出,“家门口”的艺术节让他们终于有机会和高雅艺术“零距离”。也正是在这种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过程中,浦东文化艺术节办得越来越风生水起。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调查显示,在浦东文化艺术节开展的近几年中,浦东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率明显提升并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本届浦东文化艺术节落幕了,繁华背后,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深层次的改变?通过浦东文化艺术节这个巨大的“杠杆”,撬动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课题,依托“需求导向、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多元运作”的文化服务新机制,唤醒了人们心底深处对文化记忆的认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这对于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浦东而言,成了最生动的写照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