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群芳凋零的深秋,唯菊花霜中争艳,繁英似锦,将清秋装扮得分外妖娆。又到一年一度赏菊好时节,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品赏菊花的知识及三大胜地,供参考。
知菊品
菊花品种纷呈,达三千余种,其中名品荟萃,如细若发丝的“千丈珠帘”、丰满奔放的“金碧辉煌”、浑厚壮观的“帅旗”、雍荣端庄的“醉杨妃”、幽静清丽的“绿牡丹”、飘逸含情的“鸳鸯带”、娇小玲珑的“白松针”、柔美光洁的“墨麒麟”、花瓣着刺的“麻姑献瑞”、瓣端开裂的“金盘托桂”、梨香扑鼻的“梨香菊”等,都是颇具盛名的菊中佳品。
咏菊诗
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不少吟咏菊花的诗句,如唐代元稹直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具有傲霜挺立、凌寒不凋的非凡气质,令诗人赞不绝口:“秋来谁作韶华主,撑住残秋是菊花”、“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正是菊花坚贞品格和高尚气节的形象写照。晋代诗人陶渊明托物言志,首开评论,以“卓为霜下杰”来赞美菊花。后世诗人,或誉菊如“铁骨霜姿”的“斗士”,说它“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或赞菊是傲然挺立的“端人”,称其“后时宁与竹相荣,媚世不争桃李笑” (宋·欧阳修);或慕菊是隐逸高雅的“幽人”,赞其“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南宋·郑思肖)。更有不少诗人借菊抒发自己的抱负与情怀,如宋人杨万里重菊而鄙黄金,流露了诗人的气质和灼见:“但捋青蕊浮新酒,何处黄金铸小钱。半醉嚼香露月底,一枝却老鬓丝边。”
吟菊联
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菊”字的对联,如:“赏菊客来,两手掰残彭泽景;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秋。”此联对仗工稳,天设地造,尽显其妙;“左舜生姓左不左,易君左名左不左,二君胡适,其于右任乎;梅兰芳伶梅之梅,陈玉梅影梅之梅,双玉徐来,是言菊朋也!”联语构思精巧,巧点妙缀,耐人寻味;近代高燮题赠郑逸梅先生联:“人淡如菊;品逸于梅。”郑逸梅,本姓“鞠”,“鞠”是“菊”的古写,上下联巧嵌“郑逸梅”。郑诞生于秋菊盛开之时,且生性爱梅,品联如见人,堪称妙联;清代郑板桥的“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联语通俗直白,趣味盎然。
庆菊节
在我国不少地方,每届秋菊盛开之时,常举办菊展、菊花会、菊花市等活动。如广东中山市小榄镇,小榄又名“菊城”,素有爱菊、种菊、常菊的传统,所举办的“甲戌菊花大会”,即每逢一甲子(六十年)举办一次菊花节,享誉海内外。据记载,小榄镇栽培菊花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并曾组织“菊社”进行菊花的观赏评比活动,后又发展为十年一次的“菊花会”。
逛菊乡
我国是菊的故乡,有不少以盛产菊花闻名的菊乡,如浙江桐乡是我国著名特产杭白菊的原产地,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每届深秋初冬,那处处盛开的杭白菊繁花似雪,弥望皆白,清香四溢,被誉为“百花地面”;安徽滁州以盛产滁菊闻名天下,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因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驰名全国,被誉为全国四大白菊之首,每逢滁菊盛放,菊海翻腾,令人驻足;河南武陟县盛产菊花,是怀菊花的原产地,所产的菊花为闻名国内外的“四大怀菊”之一,每当冷露寒霜之时,菊花繁葩竞放,锦绣如画,美不胜收;山东济宁每年一度的秋季菊花展是济宁植物园的精品所在,可展出菊花约1000个品种,以及各种艺菊造型,场面宏大,精品荟萃,成为当地秋季赏菊花的好去处。
品菊肴
菊花可入肴,其食用方法颇多,凉拌、炒食、做馅、制饼、做糕、煮粥等,皆可成美味。在大江南北有不少以菊花烹制的名肴,如“菊花酒锅”为秋冬应市的东北风味名菜,质地脆嫩,汤味鲜醇,补而不腻;广东名菜“菊花龙虎凤”,烹调时撒入菊花,别有风味;苏杭一带美食“菊花火锅”,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风味别致;徽菜中的“菊花鸡丝”,选用白菊花与鸡丝同炒,素雅大方,有菊花清香,鸡丝鲜嫩,甜咸味浓;湘菜中的“菊花竹荪汤”,清脆腴美,滋味鲜香,饶有风味。
看菊俗
每逢稻熟蟹肥之际,我国民间常有“持蟹赏菊”和“持蟹赏菊赋诗”等传统习俗。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还有赏菊、簪菊花、饮菊花酒的风俗,正如一首颂菊歌中所唱的“人共菊花醉重阳”。唐代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于重阳节与诗人张祜同登齐山赏菊,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都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