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把信息公开化,“工作坊”则将不同信息有序地串联在一起,在一个不被逻辑约束的环境中逻辑思考运动,跨界、跨学科、跨行业、不同角度。11月23日,为期48小时的全球可持续设计工作坊落下了帷幕,这一活动由德国最先组织运作产生,称之为“Jam”,一年共举办两次,分别是三月份的“服务设计工作坊”和11月的“可持续设计工作坊”。全球可持续设计工作坊活动会限定在48小时,来自全球40个城市几千位参与者跟随一个主题,在自己的城市大胆设想实现一个乌托邦式的绿色与可持续的未来生态圈。全球可持续工作坊的落地是由当地城市的一个机构发起与承办,以“Jam+城市”命名,“Jam上海站”从2009年便参与其中,由上海设计机构桥中设计发起、承办和牵头组织。
“工作坊”的概念最早用于心理治疗,1960年代,“工作坊”被正式引用成为在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之间引发思考、探讨以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Jam”活动中,参与者被统一称为“Jammer”,一般分为三个角色:“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也就是说,要有参加的讨论者;具有专业技能,能更深入讨论的专家;工作坊的发起人与协助人。
“Jam上海站”在开幕当天与全球一样,邀请著名的教授、行业巨头等专业人士先来做演讲,Jam国际站会在演讲结束后发布今年主题,接下去参与此次Jam上海站的Jammers做自我介绍,然后自由分组,确定每个小组的问题发起人。Jam上海站中,来自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DanDan担任“问题发起人”的角色,她说:一步代表一年,WWF每年都会坚持举办“地球一小时”的公益项目,如何在这1小时中不让世界“陷入黑暗”,点亮天空?
针对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公益活动,引发了组员们多角度的思考:我们可以返璞归真,用家庭蜡烛或是城市篝火这样的形式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可以从新能源的角度出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重塑一个照明环境,有些人甚至提出效仿欧洲国家,让囚犯骑自行车为城市供电来减免狱期……五花八门。
为了让项目具有可操作性,Jammers将各种创意汇总后,访问路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自己支持环保公益,非常接受利用新能源供电这样一个想法,在获得不同的反馈后。项目小组策划了名为“点亮天空”的“地球一小时”方案:在熄灯一小时活动当天,在城市的各个社区里建立多功能智能板,板上形如树干的立柱可以吸收太阳能,而到了夜晚,在立柱的照耀下,举办脚踏车竞赛,让社区市民参与竞赛,一方面锻炼,一方面感受一份为城市未来出力的喜悦之情。在确认方案后,小组成员利用卡纸、泡沫或者塑料管做出简易的项目实施原型。
在这有限的48小时中,活动方会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跟踪”,比如说小组成员认为采集太阳能的想法可行,但苦于不知如何把想法视觉化时,专业团队会在此提供帮助。48小时结束,工作坊的组员会来讲解自己的创意,由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评委评判项目的创意点,商业价值,发展空间等,“点亮天空”被WWF认为可行,也有意尝试在2015年的“地球一小时”上进行尝试。
除 “点亮天空”外,还有“光脚行动”、“城市农民”、“可穿戴能源再生”等项目,48小时只是一个开始,从概念到落地还有漫长之路,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并能实现真正执行。
类似“Jam”类工作坊还有很多,如“新车间”、“智联社”、同济大学“FabLab”等,这些平台会定期向公众开放,并让公众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