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纪念馆公布了7602件新征文物史料,来自中、美、日、英、德等14个国家,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性暴行、毒气战等日本侵华罪行,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主题。
此次文物主要来自纪念馆年初组织的7个国内征集小组和2个海外征集小组,另一部分来自民间收藏家张广胜、美籍华人鲁照宁、日本僧侣大东仁等人的捐赠。
此次新增文物中,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方面征集到了大量原始照片、档案和实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来自西方第三方的实证,如1938年5月16日美国发行的《生活》杂志,其中刊载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图文记载,包括当时外国记者拍摄的原版新闻照片。有一张照片是1937年12月1日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夕,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接受美国军方访问,侃侃而谈日军的侵华战略。
二是来自加害方日本的新闻报道、明信片等实证。如发行于1938年的《中山门攻击》明信片,以及印着“南京入城式”的四恩会慰问日军手帕等文物史料。
三是来自国内实证。如由南京民间收藏家捐赠的一件国际安全区相关人士所用袖标。袖标上绣有“大美国金陵女子大学”和“第五号周良臣”字样,并盖有“大美国金陵女子大学校役”红色印章,这是国际安全区保护南京市民的实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这些材料具有不可争辩的说服力和不容置疑的真实性,是任何二手材料所不可替代的,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