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办事手续“瘦身”
杨浦区下发12枚小钢印,一年方便万余办事群众
“办一张《就业失业登记证》,要分别往两个机构跑两次,太麻烦了!”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证手续繁琐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整改。从今年5月起,12枚小钢印下放到社区,解决了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年方便了万余办事市民。
原来,按照市人社局的规定,劳动者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有两个步骤:首先需到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申请,审核通过后颁发;然后还需前往区就促中心复核,在证上加盖区人社局钢印才算有效。每年七八月份学生毕业入职,是办证的高峰期,也正值高温酷暑天,常有市民抱怨不方便。
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负责人认为,群众的一些合理诉求,尽管不符合硬性规定,但也应该从百姓的角度多考虑,寻求解决的办法。他们认真研究市里有关文件精神,并借鉴兄弟区县经验,认为在审核无误的情况下,可以给各街镇配发专用章(钢印),这样,群众办证就只需跑一趟了。很快,这个请示得到了区人社局的支持,同时也与市就业促进中心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今年5月份, 12枚新刻制的“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失业登记证》专用章”(钢印),被送往全区12个街道(镇)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并落实专人保管,制定严格工作流程和管理规定。如今,办事的老百姓只要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在家门口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就可一次办结了。
一站办结的新规实行以来,窗口反响很好。据统计,近两年杨浦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数量每年均超过13000本,按此推算,这12枚小小的钢印每年能方便万余群众。
关键词:大联动
闵行区通过“大联动”,管理触角伸入最前端 违法搭建、群租、乱设摊……都是社会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闵行区正试行执法力量下沉,推进全覆盖、网格化和前端管理运行机制,将“大联动”体制机制建设推向深入。
具体做法为明确村(居)委前端管理职责,在各街镇施行派驻式联动执法模式,即采取以各街镇大联动分中心或街镇联动执法办公室为平台的“2+X”联动执法管理模式,“2”是指城管、派出所两个牵头部门;“X”是指工商、食药监、卫监、环保、教育等其他部门。目前这种模式正在七宝、江川街道两个地区试点。
江川街道10月1日至11月14日试行一个多月,社区巡管主动发现案(部)件693件,办结546件,结案率超过78.8%,街面巡管主动发现案(部)件5919件,办结5256件,结案率超过88.8%,结案率较以往大幅上升。
七宝镇试行一个多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了。10月28日,新龙村巡管人员在巡查中发现了正在搭建中的“非改居”,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立即联系相关部门。次日,派出所分管民警和镇安全办工作人员一同上门找业主劝诫谈话。当天,联动执法办也到现场办公。最终,业主停止了施工,并同意更改。短短两天时间,一起“居改非”事件就妥善处理完毕。
关键词 百姓得实惠
长宁区开展74项“家门口工程”,把实惠送到“屋里厢”
长宁区因地制宜开展“家门口工程”,包括实施绿化补种、无障碍坡道修建、楼道扶手维修、新增楼道休息椅和信报箱等一批居民身边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让群众从“家门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全区74个“家门口工程”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共涉及资金500万元。
华阳路172弄2号-22号是联建公房小区,因为房龄较老,房屋内天井的污水管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老化脱落问题时有发生,底楼的住户更是饱受污水侵扰。因为历史原因,小区没有物业也没有门卫,成了无人管理的地方。长宁决定以“家门口工程”为契机,重新排纳小区天井排污管。现在,走进小区,再也不用捂着口鼻快步躲进房间,底楼的阿姨老伯们还能在夏夜搬个小凳摇着蒲扇,坐在天井里纳凉了。
交通公寓虽然只有85家住户,但60岁以上老人就有90多人。大楼出入口的楼梯有近40度的坡度,老人们每天都为进出大楼而发愁,迫切希望有一条无障碍通道。通过“家门口工程”,不但修缮了一条崭新的无障碍通道,小区两个出口的大门也被附带修饰一新,旧车棚也得到了整修加固。
正是由于把群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所以哪怕“家门口工程”大部分都是几万元的项目,有些甚至只要几千元,居民还是纷纷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 本报记者 邵宁 鲁哲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