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土,每个人都热爱自己远在家乡的至爱亲朋,人常说:“故土难离!”但是还是有大量的人远离家乡和亲人。离开了又想,又思念,又牵挂,于是便有了“乡愁”。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离开家乡?“乡愁”,愁什么?无非是愁家乡的经济太落后,不能实现自己成家立业的梦想,愁自己和家乡相隔太远,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不能和孩子相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大量农民工做出了很大牺牲,在目前国力增强到相当的规模,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机,也是帮助广大农民兄弟姐妹,将“乡愁”变“乡恋”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改革的深化,经济的转型,不仅应该考虑生产方式的转变、金融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是不是在国家经济的产业布局上也能有点创新呢?不要再把大量加工企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企业,集中在大城市里,而应该逐步地通过政策的引导、政府的倡导,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工业化结合起来考虑,通过金融的支持,用政策引导沿海资本的进入,引导经过在东部城市训练、掌握了一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中小城市,甚至城镇中,去创办以满足周边农民需求为市场的消费品加工制造企业,让大批的农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以股份制的方式,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事实上,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事实也证明,只要是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农民进城的数量就很少。
可喜的是,在很多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行动,很多有志青年,大学毕业以后,选择了回家乡创业,尤其是在农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也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将他们的眼光和资金投放到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为新农村建设,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也许,真正到了那一天,农民工的“回家难”会成为历史,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大城市的房价,不会再无限地上扬,大城市的交通,也不会再那么拥堵,而小排量的轿车、工具车,在小城镇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产能过剩的家电行业,也有了更为畅通的消费市场。文化产业也会随大批小城镇的发展而兴旺发达起来。小城镇的经济良性发展,也能为各地地方财政提供稳定的收入,为覆盖全民的养老,医疗保险提供充足的财力。小城镇的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还能充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又能更好地提升小城镇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和文化素质。农村和城市的悬殊差异逐渐减少,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能逐渐地缩小。整个中国,呈现一种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局面啊!
当年有个口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觉得,在今天的形势下,应该,也有可能赋予这个口号新的更为丰厚更为深广的含义。我相信,“乡愁”终将变成“乡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