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两句话现已在全国上下广泛传扬,成为各级干部抓作风、抓责任、抓落实的常用固定结构语。但这两句话不是成语,也本不是熟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俗语大辞典》都没有收录。
“踏石留印”事见《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春,貳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应劭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颜师古注:“蹋石者,谓蹋石而有迹,言其蹄坚利。”有点神话色彩。其后在历代诗文中,“踏石”多用于郊游的悠闲,如苏辙“青盖骅骝踏石声”。至于“抓铁有痕”几乎没有发现其文字踪迹。
据笔者的调查,“抓铁铁上有指纹,踩石石上有(刻)脚印”这句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叙事文学如《党委决议》《阶级的委托》《第五战斗排》中开始出现,形容主人公的脾性(性格特征)。1987年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渤海明珠 营口工业起飞纪实》里有“干部个人决心抓铁要留下指纹,踩石头要留下脚印”。
笔者推测,这两句并列的源头之一应是谚语。《古今中外谚语精华》(1987)、《写作语典》(1992)都收录了这条。《中国谚语集成 陕西卷》(2000)注明“咸阳谚语”,其后还有一条“做事要针针见血,做事要步步留印”。这几句谚语看来是近半个世纪里形成的,多流行于北方。
另一个可能的源头,笔者大胆猜测,与现代武侠小说中描写的神功或不无关系。“踏石留印”的神功,在金庸小说中就常出现。比较晚近的例子,如《金台奇侠传》(1988)中写到踏石留印、踏雪无迹,一是内功,二是轻功。《帝京情侠传》(1989)说“抓石石碎,抓铁铁弯”,《童林续编》(1988)第26回回目“毒镖毒箭暗伤人 抓铁如棉败陈通”,说的是将铁制幡杆拉长的手上功夫。更早的例子肯定还有。
这两句话以短语结构的形式正式进入主流话语,是2004年广东一些地方的党委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从思想上、责任上、作风上、创新上狠抓工作落实,力求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落地有声’”的语句,此后各地政府公文开始仿效。200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石家友的文章《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后网站广泛转载,并收入《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0》,应该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说,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从意思来说,本取自民间、小说的想象之词,但却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来形容人的工作扎实,不管干什么都能留下业绩,因此,逐渐进入到我们现实的语言文字中,成为一个新的熟语。就这两句文字排列来看,句式是对偶修辞,先脚后手,自下而上、自基础后上层;先步伐稳健(纵向奠基),后措施务实(横向给力);先非金属(绝缘,接地气),后金属(导电,连民心)。再加上音调铿锵,确实鼓舞气势,激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