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石抓铁自有源
裴伟
  裴伟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两句话现已在全国上下广泛传扬,成为各级干部抓作风、抓责任、抓落实的常用固定结构语。但这两句话不是成语,也本不是熟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俗语大辞典》都没有收录。

  “踏石留印”事见《汉书·武帝纪》:“(太初)四年春,貳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应劭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颜师古注:“蹋石者,谓蹋石而有迹,言其蹄坚利。”有点神话色彩。其后在历代诗文中,“踏石”多用于郊游的悠闲,如苏辙“青盖骅骝踏石声”。至于“抓铁有痕”几乎没有发现其文字踪迹。

  据笔者的调查,“抓铁铁上有指纹,踩石石上有(刻)脚印”这句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叙事文学如《党委决议》《阶级的委托》《第五战斗排》中开始出现,形容主人公的脾性(性格特征)。1987年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渤海明珠 营口工业起飞纪实》里有“干部个人决心抓铁要留下指纹,踩石头要留下脚印”。

  笔者推测,这两句并列的源头之一应是谚语。《古今中外谚语精华》(1987)、《写作语典》(1992)都收录了这条。《中国谚语集成 陕西卷》(2000)注明“咸阳谚语”,其后还有一条“做事要针针见血,做事要步步留印”。这几句谚语看来是近半个世纪里形成的,多流行于北方。

  另一个可能的源头,笔者大胆猜测,与现代武侠小说中描写的神功或不无关系。“踏石留印”的神功,在金庸小说中就常出现。比较晚近的例子,如《金台奇侠传》(1988)中写到踏石留印、踏雪无迹,一是内功,二是轻功。《帝京情侠传》(1989)说“抓石石碎,抓铁铁弯”,《童林续编》(1988)第26回回目“毒镖毒箭暗伤人 抓铁如棉败陈通”,说的是将铁制幡杆拉长的手上功夫。更早的例子肯定还有。

  这两句话以短语结构的形式正式进入主流话语,是2004年广东一些地方的党委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从思想上、责任上、作风上、创新上狠抓工作落实,力求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落地有声’”的语句,此后各地政府公文开始仿效。200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石家友的文章《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后网站广泛转载,并收入《人民日报评论年编2010》,应该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说,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从意思来说,本取自民间、小说的想象之词,但却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来形容人的工作扎实,不管干什么都能留下业绩,因此,逐渐进入到我们现实的语言文字中,成为一个新的熟语。就这两句文字排列来看,句式是对偶修辞,先脚后手,自下而上、自基础后上层;先步伐稳健(纵向奠基),后措施务实(横向给力);先非金属(绝缘,接地气),后金属(导电,连民心)。再加上音调铿锵,确实鼓舞气势,激励人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5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演出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专版
愿将“乡愁”变“乡恋”
必须完美
家有智能四壁
放大的明信片
踏石抓铁自有源
为马术赛喝彩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踏石抓铁自有源 2014-12-13 2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