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始终保持密切联系
1937年,马海德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以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盛典,在开国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让人正式通知马海德,他已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了。从1954年到1966年,马海德一直带医疗队到边远地区工作,其间经常向宋庆龄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70年代以后,马海德一家搬到后海北沿,与宋庆龄比邻而居,两家的交往更加频繁。晚年的宋庆龄深受荨麻疹和关节炎等疾病的困扰,而马海德也身患癌症,他们非常关心彼此的身体健康。1978年以后,宋庆龄对马海德病情的关注成了她写给他信中的重要内容。
马海德始终保持着与宋庆龄的密切联系,并时时关心着宋庆龄的身体健康与疾病治疗情况。尤其是宋庆龄步入晚年后,当他得知宋庆龄为诊治纠缠了她一生的顽症而到处寻医问药,想方设法进行治疗时,他不由表示出深深的担忧。他在1972年12月5日写给宋庆龄的信中就这样明白无误地建议道:“我们全家祝你身体健康。你最好是避免过多的药物和过多的医生,我相信毛主席说过的话,‘医生的话必须听,但不必全听’。当然你有最终的否决权。”可见,尽管那时宋庆龄早就有了固定的保健医生与护士们,但马海德仍自觉主动地充任着宋庆龄编外保健医生的角色。而宋庆龄也仍把他当作自己的医生顾问,因为她在1978年12月5日写给马海德的信中,仍向对方倾吐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我感觉很不好,不能参加路易的生日庆祝。上个月因患支气管炎,我不得不在十天内打了二十针,虽然退烧了,但还是发喘和鼻子难受;在此同时我又不得不接见了一些各国的来访者,使我感到十分疲倦。”
1979年马海德七十岁生日时,宋庆龄在北京寓所特设宴会为他庆祝,她在给友人的信中风趣地写道:“马海德今年七十岁了,因此要请他的朋友们吃饭。他现在年轻多了,因为医生切掉了他的大肚子!要多吃也不能。”与马海德等亲密老友的交往,为宋庆龄晚年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家庭般的温暖。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马海德与路易艾黎、爱泼斯坦等友人一起参加了守灵。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块土地上含笑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历程。
力伯畏是宋庆龄第一任保健医生,她是我国航天工程和卫星研制专家张履谦的夫人。2004年的《中国航天报》上有文章这么描述力伯畏:张履谦的夫人力伯畏是一个坚强而善良的女性,也是他入党时的“革命同志”。力伯畏的家庭可谓是“三代御医”:爷爷曾是清代宫廷御医,父亲做过孙中山的医生,她也曾在中南海任保健组组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保健工作。为了事业,他俩直到张履谦33岁才结婚,而且婚后长期在外奔波,聚少离多。两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对大女儿来说,保姆是家里妈妈,力伯畏是上班妈妈,两个妈妈的叫法一直到十几岁都无法改口。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力伯畏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军委卫生部傅连暲副部长的办公室,开始了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的生涯,并亲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机构的整个创始过程。那时还没有成立中央保健委员会,更没有中央保健局,中央军委卫生部办公室是它的前身,它的工作地点在北京城东弓弦胡同2号,直接受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领导。外界不了解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为了工作方便,对外就称傅连暲办公室。
力伯畏到中央军委卫生部办公室报到后,过了一段时间,中央保健委员会就成立了。后来又成立了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简称“军保委”。中央保健委员会成立时,医疗保健对象共有93人。这个名单是由傅连暲在一份报告中开列的。报告和名单拟好后,交中共中央审批,最后由刘少奇亲自签署批准。虽说有中共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这两块大大的牌子,但真正从事中央党、政、军领导人医疗保健工作的,就是由傅连暲亲自带领的那么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