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4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选情大好、有所突破,先在3月的地方选举中表现强劲,后又成为5月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最大赢家,9月又赢得参议院议席。
“要还是不要移民留下,一直是法国的困惑。”肖云上指出,法国国内穆斯林占人口比例较高,尤以来自北非的移民居多。但在失业率长期高于10%,经济、治安糟糕的情况下,一些极右翼分子将国家发展不利的责任推卸给外来移民,“法国人的法国”等极右翼思想在法国国内确有一定的市场。而这次的恐怖袭击对法国社会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定会成为极右翼政党的话柄,也为其势力进一步上升提供了契机。
自法国大革命开始,“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便为法国人所接受,并通过不断的革命将这一思想巩固下来。而这种强调人人有权自由表达个人意见的思想也让法国人对报刊杂志进行政治讽刺习以为常,而这也是《沙尔利周刊》因为讽刺漫画而遭遇恐怖袭击的原因之一。这也引发法国国内对是否应当限制媒体自由度的讨论。
尽管如此,肖云上并不看好法国极右翼势力的前景,他认为法国民众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是普遍存在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对极左或极右势力都避而远之。“虽然国民阵线可以在大选中获得多数选票,但总体而言,法国民众对极右翼势力是防范的,因为极右思想与法国大众的政治理念是相违背的。”他指出,自1905年法国议会通过《政教分离法》后,共和思想越发深入人心。而法国宪法也规定,公民有信教的权力。
与此同时,法国始终在用政治手段阻止极右翼势力走得太远。肖云上表示,“多数两轮投票”的选举制度会对极右翼势力的上升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左派与传统右派会在第二轮投票中联手组织国民阵线等极右翼政党的晋升。“今年法国还会有省和大区的两次大选,国民阵线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就在《沙尔利周刊》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前,5日德国多个城市爆发反对“伊斯兰化”的抗议游行。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叶江表示,尽管欧洲舆论希望将《沙尔利周刊》遭遇恐怖袭击视为孤立事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欧洲出现了排外倾向。他指出,在恐怖袭击接连发生、国际加强反恐的情势下,包括欧洲民众的确产生了一些看法,但人们仍希望不同的文化可以友好相处下去。
叶江指出,必须要谴责这种反人类的恐怖行为,但欧洲社会也应就此反思,而不是忽略正在发生的冲突,将此次恐怖袭击视作孤立事件。只有以宽容的心态,通过对话,加强国际间反恐合作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友好相处。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