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养大后成癞蛤蟆
黄亦然通过亲身实验发现:“过去动画片和小人书中那个黑不溜秋的小蝌蚪,明显是癞蛤蟆(即蟾蜍)的娃,却去找到了它们的‘表姨’(青蛙)。”
“我在池塘抓到小蝌蚪,养大后发现竟然是癞蛤蟆。”黄亦然说,去年3月初,她在池塘的水草上发现带状的卵,便把它带回家饲养。妈妈告诉她那是蛤蟆卵,青蛙卵出现在4月底、5月初,但她不相信,就在家里养起了这些卵,并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她说:“我把捞回来的黑色卵养在玻璃盆里,用放大镜观察初发现,它们两粒成对,粘在一起,像连体婴儿,不能分开。一周后,小蝌蚪从卵袋钻出。二周后,它的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生有侧扁长尾,摄食水中的微生物,从外部形态到内部构造都很像鱼,喜欢聚集在一起。三周后,小蝌蚪在水底休息时能保持平衡了。一个月后,小蝌蚪陆续长出后肢,如果有小蝌蚪死后,其他的同伴竟会去吃尸体。40天后,它长出了前肢,尾部逐渐缩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不再像鱼了。等到了50天后,蝌蚪逐渐变成了小蛤蟆,离水登陆。转眼到了4月下旬,我又发现,青蛙产下的卵是圆圆的,一圈圈堆成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它们每粒都成一个独立体,这是和蛤蟆卵的不同地方。”
观察总结出区分“诀窍”
仔细观察后,黄亦然总结出区分不同蝌蚪的“诀窍”。首先看“聚集的区别”,在水中呈密集成群状态的是蟾蜍的蝌蚪,分散的则是青蛙的蝌蚪。其次看“蝌蚪体色的区别”,体色灰白、身体略呈圆形、尾巴长、口长在头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身体呈黑色、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口在头部前端腹面的则是蛤蟆的蝌蚪。第三看“产卵的时间不同”,以上海地区为例,蛤蟆的产卵一般在2月底、3月初,而青蛙的产卵则在4至7月。第四看“蝌蚪出现的时间不同”,本地在清明前后所看到的绝大部分是蛤蟆的蝌蚪,青蛙的蝌蚪约在5月中旬才能看到。
指导黄亦然课题研究的是朱彩英、程燕两位老师。她俩说,作为小学三年级孩子,能不迷信书本,执著地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问题,难能可贵,评委们看好黄亦然的,也正是她的这种探索与质疑精神。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