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连接家国情怀
该剧1959年在百老汇路特·冯坦尼剧院首演时,就引起轰动,次年就荣获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6项托尼奖。1965年,该剧被正式改编成电影,随即传播到世界各地。
音乐剧《音乐之声》分为上下半场,故事更为清晰地展现成治家与爱国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主题。上半场,展现的是实习修女玛丽亚,以歌声和音乐感化硬邦邦的上校一家;下半场,则是奥地利投降德国后,德国人要求奥地利军官冯·特拉普上校以德军将领的名义作战,使得有着爱国之心的上校选择在家庭合唱团表演《雪绒花》——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在玛丽亚及其修道院修女的帮助下,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瑞士,躲开了德国人的魔爪……治家与爱国的方式和情怀,都是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
舞台呈现更为动人
因为是传播真善美的经典制式,因此该剧在总体审美上基本因循半个世纪前的风格。镜框式舞台、交响乐队现场伴奏、符合上世纪30年代的舞美道具服装,与电影的格调也很相似,就连不少台词也完全一致。
不过,因为是现场舞台表现,所以感染力更为强烈。通过电影传播到全球各地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美好的事物》等,几乎成了全场可以一起高歌的曲目。难得的是,扮演玛丽亚的女演员伯萨妮·迪金森,不仅发型、打扮与电影中玛丽亚的扮演者朱莉·安德鲁斯十分相像,就连音色、口吻和腔调也一模一样。
当7个孩子在上校的哨声中,以军队齐步走的步伐登台时,他们可爱娇俏的模样,立刻赢得了观众的好感。他们7人恰好对应了“哆来咪发唆拉西”,唱起了《哆来咪》之后,观众掌声不断。外企工作的张小姐说,这是当年读外语专业的学生都会唱的歌。
巡演班底专业执行
这是一出“戏托人”的剧目,有着优质的口碑和精良的制作,哪怕构成巡演班底的演员并不是明星,却依然使得票房几乎售罄。
令人惊讶的是,主角中,除了上校、玛丽亚和大女儿丽莎是专业演员之外,扮演7个孩子中的6个都来自上海的各个国际学校。据巡演经理安东介绍,他们中最小的10岁,最大的14岁——挑选的时候,他们就是有意根据角色本身的个性、竞争者的才艺以及他们的身高作为标准。这些来自意大利、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孩子最终与记者说起了中文:“我们排练了三星期就上台了。在上海排练、演出的时候,白天还会去上学。如果去广州等地巡演的话,就会有老师陪着我们。”小演员们不止6个,有的角色有两组甚至三组演员轮换。
对于“音乐剧与电影在角色上很相像,是巧合还是有意”的提问,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学音乐剧,还加入过空军的男主角安德烈·舒瓦茨很认真地表示:“是巧合。女主角戴的是假发,而且我的头发是我自己的……”这位有着德国血统的演员还主演过音乐剧《狮子王》里的头号反派“刀疤”。该剧是由英国伦敦的戴维·伊恩制作公司制作。据业内人士透露,百老汇音乐剧的巡演版,现在大都集中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合成,但是严格按照百老汇标准监管,因此品质也有保证。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