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动画少
不久前举行的上海电影集团2015年创作座谈会上,有个消息值得关注。美影厂厂长钱建平表示,美影将于今年和明年发掘一些家喻户晓的动画经典人物,把它们搬上银幕。其中,有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黑猫警长”“孙悟空”和“阿凡提”,也有2003年的动画片角色“大耳朵图图”。钱建平表示,不少动画片搬上大银幕后,将拥有完全不同的新形象,而这4部影片,每一部都将是全CG(计算机动画)制作,有些还会是全3D制作。
从去年电影暑期档来看,国产动画的新面孔真的很少。从《喜羊羊与灰太狼》《赛尔号大电影》,到《开心超人》《洛克王国》,大多是借助品牌效应大打“续集牌”,其中“喜羊羊”已经拍到了第六集。唯一不是续集的中外合拍动画片《神笔马良》,则改编自1955年的同名动画经典。这次,美影拍片计划里的几部作品,也无一例外是“冷饭新炒”。童年的回忆多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那么,做部原创的新动画,真有那么难吗?
位置没摆正
一位80后观众回忆说,曾经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没头脑与不高兴》《蝴蝶泉》《象不象》等,都是他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可惜,现在像这样用心又好看的动画片太少了。”也有圈内人“一语道破天机”:“对于国产动画片来说,沿用经典是吸引人气的最佳方式。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有谁会为了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动画片去花钱宣传?老片新拍,既能用怀旧情节打动观众,也可以使用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打造口碑,节省了宣传时间、推广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动漫产业研究员宋磊表示,国产动画创新观念的滞后,恰恰表现在没有摆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正确位置,“动画片缺乏对观众、对市场的调研,忽视了创作最终面向的是消费者。一些国产系列片,盲目地攀比或追求数量。片方有没有做过调查?它的题材是否值得做这么长的系列?观众有没有这么大的兴趣和耐心?”
立足民族化
《魁拔》系列的出品人王川告诉记者,近期发展起来的国产动画片,基本上是按照国外动画片的模式来塑造的,在动画语言上的表现有所进步,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显得越来越少。缺少本土文化支持的艺术生命力难以持久,更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王川说:“世界一流水准的迪斯尼动画,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创造意识所带来的艺术求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赋予了迪斯尼动画旺盛的生命力。”
《大闹天宫》主创严定宪认为,动画创作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上,作为前辈,他期待给后人启发,而不是一味照搬。“我们要重视民族化的创作。立足本土文化,是国产动画创作探索中国特色和树立国际动画形象的基础。”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