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真情最动人
“谋”与“台”两剧都未演先热,显然与人有关。“谋”剧几乎汇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译制片最热时期的配音演员——童自荣、夏志卿、张欢、曹雷等等。以观众的说法,“童自荣的声音一出来,脑海里就出现佐罗;曹雷的声音一出来,脑海里出现的是索菲皇太后;夏志卿和张欢的声音一出来,脑海里就浮现出《成长的烦恼》的场景……”这些角色正是点燃观众青春和情感回忆的引擎。
“台”剧的编剧吴念真,是中国台湾电影界的风云人物。他的名字不仅与杨德昌、侯孝贤等台湾一流导演连在一起,也与《悲情城市》《一一》这些被文艺青年当做教科书膜拜的影片连在一起。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两班人马,对舞台都怀有极大的赤诚——这一点,从现场演出就可见一斑。这两拨主要演员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年纪,却有着二三十岁演员们的体力。尤其是“台”剧,演员真打、真摔,咚咚有声。吴念真本人也来到现场,诚挚谢幕。观众对“谋”剧中艺术家塑造人物的能力也赞不绝口,联想到译制片配音演员如今竟要通过话剧舞台来“复活”,更是让人不胜唏嘘。
是戏非戏有争议
话剧老观众以及“慕名前往”的戏剧圈人士,并不在乎这些剧中人的“光环”,而对这两出戏呈现出的简单技巧却颇为不满或不满足。“谋”剧连缀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但从未公开出版的三个剧本。译制片明星们以“译制”的形式“出演”,仅以声音一种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几乎没有肢体动作。最直接的“吐槽”是:“我花300元买话剧票,难道就让我看一出广播剧?”稍深入分析则是,“该剧呈现的是割裂的语境——眼睛看到的是广播电台,耳朵听到的则是剧本里的悬疑故事。”故事本身就单薄,“而这样的二度创作更是形神分离……“
“台”剧的观众主体是吴念真的追随者,都看过他的电影和书。该剧基本还是以影视剧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舞台。5分钟就暗场一次,暗场时间从30秒至1分半钟不等——5分钟内的故事很感人,但是编导连缀场面成戏的功力堪忧,导致全剧零碎成几十个5分钟,“仿佛被斩成连刀块的整鸡—看起来是一盘鸡,但是经脉几乎尽断。”
花钱体验“真诚信”
虽然按戏剧圈内人士的看法,这两出剧目都“戏不成戏”,但还是有大批观众来埋单。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石俊说:“如今,面对面的交流,恐怕只有剧场里的演员和观众是掏心掏肺的。所以,观众其实是在花钱体验真情和诚信。”
青年戏剧评论家郭晨子认为,戏剧的魅力就在于以情动人,虽然这两出剧目在技法上未必合格,但是戏里戏外都有感动观众之处,所以还是能赢得票房。在中国戏剧史上,台湾和香港的学术地位不高,这两地的剧团,尤其是台湾的剧团,大都属于“野蛮生长”、直面市场的境地,少有戏剧专业出身的从业者。但他们对舞台的拳拳之心,倒是值得本地戏剧人学习。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