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贴屏幕“抠”剧情
“我这两天凌晨4时多起床就写,两天后交不出稿,新年后第一场盲人无障碍电影就要出问题了。”昨天下午,电话中蒋鸿源的声音略显疲倦。作为上海盲人无障碍电影的发起人,他已经连续7年义务为每月一场的盲人无障碍电影撰写解说词了。
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蒋鸿源自己也是盲人,因为视网膜脱落,他的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跌至0.02。百余部电影的解说词,是他脸贴着电脑屏幕,一遍遍地从电影情节中“抠出来”的。
“我现在做的事情就像为我度身定制的。”蒋鸿源说,编剧经历使他拥有了专业知识;电影工作者的身份使他可以在电影公映前提前看到样片;而盲人则让他深切感受到这一群体的渴望与诉求,能写出他们真正需要的电影解说词。
无障碍电影深受欢迎
盲人无障碍电影究竟有多受欢迎?只要到电影院里去看看就知道了。每逢盲人无障碍电影上映,盲人们就会结伴来到电影院,每场必定爆满,加上每一位盲人可以带一位家属,于是就出现了台阶上也坐满人的场景,这是其他再火爆的大片场次也看不到的场景。
上海无障碍电影解说员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曲大鹏告诉记者,在2012年广播电台一次采访中,他们得知无障碍电影急缺讲解员,在蒋老师善行的感召下,8位电台播音员建立了这一公益团队,3年来每月义务为盲人讲解电影,如今已经发展成为191人的志愿者队伍,成员大部分是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还有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专家等等。
曲大鹏说,盲人的生活比较单调,而无障碍电影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也让他们有机会定期交流聚会。“有一个场景我一直难以忘记,有的盲人配有导盲犬,但大部分盲人没有,于是配犬的盲人就在前面带路,其他盲人跟着他一路来到电影院。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欢迎无障碍电影,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目前,无障碍电影解说员志愿者团队正在尝试扩大招募范围,还准备开设培训班,让对此感兴趣的市民也有机会成为志愿者解说员。
缺片源成最大瓶颈
相比解说员志愿者队伍的逐渐壮大,作为解说词撰写人的蒋鸿源却几乎仍在孤军奋战,虽然有几位志愿者帮助他看片,也有人尝试写了一些解说词,但蒋鸿源还是没能从中找到合格的接班人。“我现在精神还不错,再写几年没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倒不是接班人,而是片源太缺了,今年2月份特别明显,所以才会这么赶。”他说。
蒋鸿源所说的片源,是电影公映前片方提供的样片。蒋鸿源必须看着样片写解说词,但现在不是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愿意提供。由于蒋鸿源曾经是电影人,前几年都是凭着交情去讨样片,但随着老朋友逐渐退休,能不能讨到样片就要看运气。“上个月运气好,接连要到两部美国大片的样片,这个月就很淡,一部也没要到,最后还是靠着老版《甜蜜蜜》才渡过难关。”蒋鸿源说,无障碍电影遇到片荒也不能责怪电影公司,毕竟他们也有难处,万一样片泄露就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个风险不是谁都愿意承担的。
年关将近,大家都在置办年货等着过年,蒋鸿源依然忙着赶稿。一般解说词需要一周完成,但现在只有两天时间,他必须在小年夜前把2万多字的解说词交给志愿者,保证年后首场盲人无障碍电影顺利播放。说起他的新年愿望,蒋鸿源说,第一是希望2015年片源充足,不用每次都为找不到片源而操心。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要求有三:有文字功底,但无需太专业;有为盲人义务服务的公益心与爱心;三是能够适应各种受限的情况,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这份责任。
蒋鸿源透露,既没钱活又累,他的家人一度反对他从事这份工作。但有一次蒋鸿源的妻子和女儿跟着他去了一次电影院盲人专场,看到盲人们对蒋鸿源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感谢后,如今她们成了蒋鸿源最主要的助手,“这份工作无名无利,收获到的唯有快乐。”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