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而下的三大城市群应该如何跨省合作,才能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沪、苏、川、渝、湘等省市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献上锦囊妙计。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上,“长江经济带”为何如此引人瞩目,因为在其背后,是巨大的发展机遇。李克强总理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龙头”
带动区域联合
去年12月1日起,长江中上游7个海关加入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扩展至长江全流域,真正实现长江全流域“十二关如一关”。
箭在弦上,潜龙腾渊。无论从哪一个视角来看,背靠长江、面朝大海的上海,既举足轻重,又重任在肩。
今年以来,上海更是着力推动长江干线河海直达运输发展,在港口布局、航道保畅、海事服务、运营模式、合作发展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认为,对上海来说,要在服务长江流域的大局中实现自我发展,“把海关的便利化综合监管措施等经验更好地向长江流域推广。”
除了排头兵和先行者,在区域化的合作中,上海还应该扮演好什么角色?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认为,上海的枢纽地位——不管是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科创中心,起到的不仅是引领作用,更多的还有服务平台的作用,可以把中国内陆和外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整个长江流域对外交流的门户,因此上海应该把自己看作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积极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龙腰”
贯通东西南北
整个长江经济带要活起来,需要“龙头”带动,“龙尾”摆动,也需要“龙腰”夭矫腾挪。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主委胡树华看来,长江中游几个省市都有自身发展优势,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过程中,关键要在拆掉阻碍市场发展的“篱笆”上下功夫。比如,应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取消各类要素市场准入的附加条件,允许商品在4省会城市之间自由流通。
全国人大代表、益阳市市长胡忠雄说:“现在出牌是用了一个大桌。”在他眼中,益阳的经济发展、产业定位甚至包括一些信息工业化、信息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整体布局,都必须要考虑到整个长江经济带。如果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棋盘的话,我们不过是这个棋盘中间的一粒棋子,要把这个棋子要走好。比如说我们的交通发展规划,要考虑这座城市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规划或交通布局中间是什么样的,必须要东西南北相通。
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委书记王群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思考区域的联合。他认为,把洞庭湖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必须重视航运、水系、行洪,生态的改善,保证洞庭湖的水域面积,通过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吞吐长江功能的恢复,真正使洞庭湖融入长江经济带。“这点老百姓可以感受到。原来我们可以坐轮船到长江很多沿线城市,现在坐不了。”
“长江经济带战略就好比国家为我们添置了炒菜的锅灶,沿线城市只有用好各自的美味材料,合作起来,才能用长江之水做好一道大餐。”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万勇建议,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城市群为依托,加强三大航运中心合作联运长江黄金水运通道、河海港口联运通道与港口建设及省会城市间、省级与国际间航空航线和港群建设,打造长江干支流内河航道体系,实现长江水运港口集群化和集约化。
“龙尾”
连接两带摆动
长江经济带上,四川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个头”,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说:综观沿江的上海、江苏、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四川省的面积就占了总面积近四分之一,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意味着四川从过去的“西部内陆”,瞬间逆转为“开放前沿”。
谢开华认为:“过去中国的开放和物流主要是向东而去。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在四川的叠加,则意味着‘箭头’出现了向西而发的新路径,四川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人口和GDP超过全国的40%,从上海一直到武汉、重庆、成都等,都是中国经济实力靠前的城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一头连长江经济带,一头连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互动发展,重庆具备良好条件和充分优势。
汤宗伟认为,对接这两个经济带,将推动关中、成渝、长江中游三个1亿人口城市群的发展壮大,而这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必将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最有实力、最能承载更多人口和产业、最具区域带动能力的城市群,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梯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点睛”
需要产业重构
巨龙腾飞需点睛之笔。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认为,四川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合作,肯定是建立在产业和物流基础上的。在产业上,各省市的重点产业各有优势,未来则需要在国家整体统筹的层面错位竞争、避免产能过剩。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非常赞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要打破‘小而全’的局面,各有特色,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综合资源,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刘雪荣认为,做好长江经济带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同时,地方也可以主动出击,资源互补,谋求与周边地市全面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主管马力举例说,长江中下游沿线具有较强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在全国占有极大比重,比如湖北就可以汽车这个带动效应极强的支柱产业为主导,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加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协调,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长江经济带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未来将逐步发展成为沿江一体化合作机制,只要通过协作分工将各省市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再通过联合的统一市场实现整合,生产成本将会大大下降,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新民晚报 扬子晚报 华西都市报 重庆晚报 潇湘晨报 联合报道
|记|者|手|记|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长江是母亲河,也是一条地理与情感双重概念上的纽带,连缀起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城市。
在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新战略中,长江经济带涵盖了11个省市,占全国国土面积20%,承载6亿人口,拥有近24万亿的经济体量,联动了中国最具活动和潜力的一些省份;而在地缘优势上,它又串起了“一路两带”。在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等多方面的探索,举世瞩目,国人更是翘首以待。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上海无疑是龙头和箭尖,如何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如何在服务全国、沟通世界上有所作为,上海的求索不会停止。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上海又一次站在国家战略的潮头!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