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在国家京剧院复排《武则天》公演之际
徐城北
  徐城北

  国家京剧院复排《武则天》,不久即要公演。执行导演送我剧本并客气地征求意见。在剧组成员人手一份的剧本打印稿上,我看到了最前边是当年的剧组阵容:

  编 剧:徐城北、李世济

  总导演:李紫贵

  导 演:禄兴才 孙洪勋

  作 曲:唐在炘

  舞美设计:李文培

  看后心里颇为感动。一则很感谢国家京剧院的诸多新领导对我当年的劳动给予的尊重和信任,另一则感叹李紫贵先生、唐在炘先生都已经故去了,如今戏在人不在,二十几年前一同创作排演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难免心中阵阵伤感。

  中国京剧院二十多年前演出此剧,主演是当时一团团长李世济,她扮演的武则天,在传承“程派”舞台艺术形象的同时更有所创新,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第一届文华大奖。唐在炘先生精湛的音乐、唱腔设计,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多戏迷们说李世济距离新程派的峰峦更近了。李世济先生几十年以来,就一直在“新程派”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进剧场观看和研究李世济的戏迷也越来越多,他们从传统的、改编的、新编的剧目中,渐次在“看戏”中看到了“角儿”,在“看角儿”中认可了“戏”。老的“程迷”和新的“李迷”汇聚成庞大的观众队伍,李世济先生作为程派的继承传播者,功不可没。

  回想25年前,我为李世济写《武则天》。而在此之前的30年,即55年前,郭沫若先生给北京人艺写过《武则天》,由著名的话剧大青衣朱琳主演。随后,由吴祖光先生将之改成京剧,由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演出,曲素英扮演武则天。向时光的长河中上溯,发现田汉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也写过同名京剧,好像是由金素英主演,李紫贵先生导演……

  在这个遥远的背景下,李世济在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活动中拿出了这出程派新戏。记得当时的议论重点集中在“使用程派塑造武则天合适与否”上。因为在世人眼中,程砚秋开创的程派善于扮演苦命而果绝的女子,总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心声,表达对人生的留恋和对恶势力的仇恨。程腔虽然低回婉转,但正气凛然,视死如归,内蕴的力度很大。而武则天这个人物在历来的京剧观众心中,则和程派舞台人物的距离很大。按照正史的路子,武是个大刀阔斧改革的政治家,似乎离刚劲的“尚(小云)派”更近。怎能设想,戏台上的武则天动作幅度很大,然而一张嘴,却是那幽咽悲切的唱腔呢?正因此,我在动笔之前就和李世济、唐在炘等诸位老师反复磋商,最后琢磨出一个特殊的角度——把中年武则天所进行的政治改革放诸幕后,而把她的家庭矛盾推到前台。皇帝不理解她,太子也让对立面的朝臣拉了过去,丈夫和儿子一起反对这个人妻人母,“她”对政治上的反对派从不手软,而对丈夫和儿子却再三踌躇,陷进了难以自拔的思考和苦恼——程派用在这里,情绪就“对头”了。

  我们把这种设想搬上了舞台,观众看懂了,理解了,认可了。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观众,也不要小看。京剧新戏要想“立住”,必定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最初,要有几段唱腔得到承认并广泛流传。然后,努力将其中二三选场精品化,变成新的折子戏。最后再将全剧的大场子和小场子调理好,使整本戏得以流传。这个过程不能随意省略掉哪一步,走完上述的三步,至少也需要一二十年。

  武则天作为个体,感情和性格所承受的挫折和磨难,实在古今罕有。由最初的被动接受,慢慢适应,直至主动报复,把曾经承受的加倍施加给自己的亲人。最后到其晚年,才又有了些许人性的复归。在政治生活方面,她不但干预了朝政,更左右了历史走向。她向上继承了贞观之治,向下又开启了开元盛世。一个女子,不但堂而皇之坐在了金銮宝殿的正中央,更把唐代两个最具有影响的皇帝连接起来。这个女人不但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也为后世上至庙堂之高的统治者、学人,下至市井黎民百姓留下了永久的话题。学人关心的,多侧重她对历史的作用和影响;作家关心的,多集结在她在“人情人性”上的扭曲和复归。

  此次国家京剧院年轻人恢复演出,剧本思路自然应该有所变更。而我自己多年前调离中国京剧院,又在新单位与新工作中耽搁太久,对于昔日在梨园滞留的记忆,也有些淡漠了。如今,更是退休多年,又几次重病,要让我再拿出新的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肯定是不可能了。 

  如今,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一部部在翻新,华贵、精美,演绎、传奇,越来越适合现代青年人的口味。此时复排京剧《武则天》,将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看到年轻一代的京剧演员能不为外界多重的利益诱惑所动,专注于艺术殿堂的修炼磨砺,我唯有欣慰。

  预祝国家京剧院复排《武则天》演出成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日本为何难谢罪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梦启东方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广告
香椿
文化杂咏·装帧
写在国家京剧院复排《武则天》公演之际
守井
山西碛口古镇 油画
我的诗词缘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写在国家京剧院复排《武则天》公演之际 2015-03-23 2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