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要经过5家东方书报亭,发现只有一家仍在零售书报,其余都是“铁将军”把门。其中有一家书报亭已空关了3年多,其间经营过摊煎饼买早点,不过只做了一个月就歇业了。
这些空关的书报亭横亘在人行道上,着实让人感到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空关的书报亭还常被人用来张贴各种乱七八糟的“黑广告”,玻璃门窗污迹斑斑,影响市容观瞻。虽然,或许在上海,这只是个别现象。
近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这样的情况已成普遍现象。由于书报亭大都占据好的市口,有关部门又不忍心拆除,所以成了“鸡肋”。近日,看到《人民日报》头版的一则新闻报道,颇受启发。江苏无锡、南京对报刊亭进行整治升级,新的报刊亭更名为“便民服务亭”,除售卖报刊外,还为市民提供代收费、代充值、代收发快件等便民服务。此外,北京、杭州、郑州等地,正在陆续开展数字化智能报刊亭、对旧报亭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增加便民服务项目等举措。
笔者以为,这些省市对街头书报亭升级的做法,值得借鉴。与其让这些占据街头的书报亭空关,还不如抓紧对全市街头巷尾的书报亭做一次全方位的调研,根据近年来城市建设管理的新变化,对确实影响道路通行和影响市容观瞻的进行调整,有的干脆撤除。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市民的要求,对现在的书报亭进行改造升级,赋予社会新常态下的新内容,令书报亭在构建新的阅读文化生态和便民利民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转型,积极回应文化生活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