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诉说一个时代的美好与丑恶,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存在着最好和最坏。眼科专家张淳博士表示,这句话也可描述这个用眼看遍天下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网络科技发展巅峰时期,只需掏出手机,一切信息尽在掌握之中;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所有的信息与交流‘尽收眼底’,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变得越来越差,特别是那些眼睛正在趋于老化的中老年人。”
张淳博士说,中老年人如果不计后果过度用眼,尤其是一直对着电子屏幕,无形之中会加大罹患致盲眼疾的几率,阻碍人眼对事物的观察,从此遁入“最坏的世界”。
过度用眼 为眼睛拉上了“窗帘”
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许多带液晶屏的商品如雨后春笋般占领了中国各大市场,同时也占领了大众的眼睛。我国城市人口上网比例更是达到了90%以上。城市化发展,WiFi的普及所带来的不仅是信息化,更多的是眼健康的隐患。
张淳博士指出,全国人民无论中青老少,都处在一个过度用眼的时期,这会加速使眼睛“蒙上窗帘”,窗帘蒙久了,就失去光明了。张淳解释道,“窗帘”指的是白内障和黄斑前膜,虽然它们的病理方位不同,但却都是由过度用眼加速了眼内部的老化,浑浊屏障遮挡在了眼底和事物之间。张博士说,黄斑前膜是视网膜内面的血管性纤维增生膜,发生在眼球的后房;白内障则出现在眼球前侧。位置虽不同,却都会因为这层窗帘的遮挡,出现视力下降和单眼复视的症状。同时,“窗帘”如果不尽早通过手术摘除,中后期还会引起继发性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黄斑水肿等其他眼病,无形之中加大了治疗难度。对此,张博士建议,那些平时就存在过度用眼和严重眼疲劳的中老年人群,应减少使用电子屏幕的几率,让各类“窗帘”远离眼睛。
视物变形
还可能是黄斑前膜
许多人都不把事物模糊当回事,认为自己已经步入老年,模糊是正常的。张博士却指出,许多致盲眼疾的早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切莫不把这些症状不当一回事,直到发现视物变形,才联想到慢性不可逆的眼疾癌症——黄斑变性。多数患者都被这慢性不可逆的眼疾吓得不轻,认为黄斑变性不可治疗,便不愿再尝试治疗了。对此,张淳博士指出,人们对于黄斑类各种疾病的判断有许多的误区。并非只有黄斑变性才会出现视物变形,黄斑前膜也会出现和黄斑变性一模一样的症状。临床上可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判断出两者的区别。因此,出现视物扭曲变形的患者不要因为自我随意的判断而失去了眼疾治愈的机会。
张淳博士解释说,黄斑前膜和黄斑变性在治疗方式上也是大相径庭的。湿性黄斑变性目前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注射雷珠单抗达到抗新生血管,控制病情的目的。黄斑前膜则可依靠闭合式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来治疗。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的步骤是:一、使用微型玻璃体切除仪切除玻璃体。二、用微型钳子放入眼内,直接剥除前膜。三、用特别的染色素把内置膜染色,便于辨识,再用微型钳子把它剥除。
张淳强调,在任何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早期都是最好的治疗时机,有更多的机会阻止病程进展。因而,无论是黄斑变性还是黄斑前膜的患者,积极治疗都是首选。
守住光明
唯有珍惜自己
张淳博士说,目前许多中老年人群的生活习惯非常不理想。平日多酒、多烟、多糖、多用眼、少眠、少蔬果,这类习惯不仅影响到了中老年人的身体,同时也累及眼部。
他指出,吸烟是视网膜黄斑病变的许多诱因之一。吸烟所产生烟雾中的主要成分——丙烯醛,能引起主导感光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使线粒体功能减弱,影响眼球各个组织的正常代谢。不仅是生活习惯,大众对待眼疾的态度也非常懈怠。有了明显眼疾征兆,也总是不愿面对,不愿治疗。
对于致盲性眼疾和诸多慢性眼病,张淳博士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睛老化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眼疾都是积年累月而成的。对很多发现眼疾表征的患者来说,积极主动去治疗才是关键。
张淳呼吁罹患黄斑类眼疾、青光眼、眼底疾病的患者,不管医生多么重视眼疾的治疗,医学多么发展,守住光明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患者自己。
[专家简介]
张淳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擅长:出血性、缺血性及增殖性眼底疾病的精确诊疗及激光手术;各种疑难眼底疾病、复杂白内障、疑难玻璃体视网膜;黄斑裂孔及黄斑前膜的手术治疗以及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联合性手术;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复杂眼底手术;严重性眼外伤的临床救治。
新民健康推出
眼科专家免费咨询号
即日起,新民健康工作室特别推出“免费送专家咨询号”活动,本期将送出30名眼底病专家张淳副主任医师咨询号,有需求的读者可拨打新民健康工作室热线 021-62476396(10:00-17:00),或发送短信“专家+姓名+联系方式”至18917328756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