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成都某商场在公园举办活动,主办方策划了压轴大戏——“放生蝴蝶”,引爆了市民的热情。蝴蝶放飞后,大量停落在舞台上,遭兴奋的市民和孩子追捕。最后,大批蝴蝶被人踩死,让人惋惜不已。
这批蝴蝶被人从云南运来的时候,就已注定了生命的结局。云南气温较高,成都则有些偏低,蝴蝶本来生命周期就很短,“水土不服”更有可能会加速它们的死亡。
有人责怪家长和孩子不爱惜生命,但我觉得要指责的却是商家。为了博眼球,商家无视蝴蝶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放生行为完全是在践踏生命。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正确的生命教育。
其实,比盲目放飞蝴蝶更不合时宜的,我们称之为“中国式放生”。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引发了不少争议。某年的广东休渔放生节上,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被工作人员奋力掷进南海。这一幕被拍下并登上了报纸。但人们不知道,这只缅甸陆龟即将被淹死在海里。一群北京放生客来到河北省兴隆县放生了数千条蛇,长蛇爬进村庄引发村民恐慌,全村男劳力均撇下农活加入了“打蛇行动”……
每年,大量影响生态环境的物种和不适合野外生存的动物被成筐成袋地放归自然,场面壮观,结局却在意料之中。
在动物保护领域中,放生仅仅是野生动物复健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为受伤、遭遗弃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安置、喂养,最终使其返回自然。在放生之前还有包括训练、评估等在内的一整套标准化程序,最后放归野外也对地点有诸多要求。并且,所有志愿者都持证上岗。
盲从的放生、贪功德的放生、博眼球的放生、流于形式的放生……往往违背了爱护生命的初衷。而放生的本意在于“护生”,不需要什么仪式,更不需要作秀。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尊重、爱护、善待一切生命,或许才是放生理念最好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