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随时指导学生
这门学分只有1分的“机械创新与实践课”在上理工相当热门,全校各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选修,每年都有百人选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机械学院结合卓越工程教育将这门课与针对国家及上海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结合,采用“赛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自或曾任教于机械工程学院的施小明、朱坚民、钱炜和李海渊4位教授组成“导师团”,通过启发、探究、讨论、参与的教学方法,分别从创意、测控、机构设计、机械制图等方面引导学生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
朱坚民介绍:“来选修的学生大部分是大二或大三,来自各学科,很多机械方面的专业课都没学过。”因此,这门课只有上课时间没有下课时间,导师团随时指导学生。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意
车辆专业大三的唐小林在一旁等着准备“见缝插针”向老师请教几个问题,这学期的创新课令他非常投入和兴奋。刚开始小唐想做一个上台阶的车,想法有些大而且难实现,没少被老师“麻辣”点评,可仔细想想老师说的全都中肯,小唐就琢磨着再换个点子。
一天打扫实验室时,小唐偶然间看到脚踏拖把甩干桶,忽然想到何不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简易平价的甩衣装置?这样一来平时洗两三件衣服就能人工甩干,既环保又省力。这个想法得到教授的认可,小唐开始埋头学原理画图纸。
朱坚民授课幽默而霹雳,学生又爱又怕。“创新是很难的课题,创新和创意要引导,学生的创意有时要靠‘逼’和‘激’。”朱坚民说,“在实现过程中又会有种种困难,如不是不断地激发,学生随时会停下来。”
创新带动创业和就业
好的创意方案可获1万元的资助用于制作实物,学生自己制图、购买材料、加工,完成的创意作品申请属于自己的专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能力和状态发生改变。“这就是老师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朱坚民自豪地说,“每年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找工作都不成问题,一个人拿好几个录取通知书。所以,创新带动创业和就业。”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