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
刘学根清晰记得,自己和儿子第一次讨论到运动年龄问题,是在刘翔运动生涯的最高点——2006年。
彼时,刚刚从洛桑凯旋归来,被簇拥着进了家门,好不容易摆脱欢庆人潮的刘翔长吁一口气,躺倒在沙发上,在父母面前恢复了调皮孩童模样。把上衣脱个精光,刘翔站到镜子前,如欣赏艺术品一般左照右照。摆了几个POSE,拍拍胸,刘翔对父亲说,“我这种身材没想到也能跑这么快!”带着几分向往与自得,刘翔许下诺言,“虽然我是亚洲人,但我要试试自己究竟能跑到多少岁……只要能坚持到那一天,我绝不放弃。”一句承诺,坚持了整整9年。
刘翔的偶像是阿兰·约翰逊,除了耀眼的成绩外,美国飞人在赛道上的“常青”和坚持,一直都是刘翔最敬佩的。在家和父母聊天,偶尔刘翔还会说到他,曾经,“我也想像他那样,能够一直跑下去。”
不露痕迹
深夜11时,刘翔给家里打来电话,“你们睡了吗?……我蛮好的。”刘学根听得出,话筒彼端,儿子已恢复了平静。
最近这半个月,对于刘翔和家人而言都有些煎熬。“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写东西,每次都很久。看得出来,他在强颜欢笑……他心里一直不太舒服。”写了改,改了写,刘学根告诉记者,这封退役信,是刘翔一字一句细细斟酌,如跨栏技术一般,慢慢“磨”出来的。“他希望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能有一次平平淡淡的告别。”
刘学根听到儿子决定退役,是在今年春节后的一次饭桌上。“他把自己训练的情况都说了一遍,口气有点重,反复在说‘一直练不了’,‘肯定是不行了’。”尊重儿子的决定,尽管以前也曾无数次想象,但这一天真来临时,刘学根坦言,自己也是“又开心又舍不得”。了解体育带给儿子的无比快乐,依然能看到刘翔眼中不甘的眼神,他知道,走出这一步,对刘翔有多么艰难。“如今说出来了,释放了,一切也都平静了。”
刘翔退役,在孙海平内心,这一幕其实已经排练过无数次。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在刘翔面前,孙海平都小心翼翼不愿流露出一点痕迹,“两次伤退,作为教练,我不可能让同样情景第三次发生。伦敦奥运后,我就觉得他的确是到了该放弃的时候。”太了解爱徒的执着坚韧,“这决定,还是需要他自己去做。”也因此,当最终听到刘翔说出那个决定,孙海平心中没有意外,格外平静。“只是有些遗憾,中国体育少了一位伟大的运动员。”
两次退赛
北京和伦敦,当大多数人都对刘翔两次奥运会退赛耿耿于怀时,孙海平和刘学根却都不约而同提起了另两次退赛:2008年6月纽约田径大奖赛和2012年7月的钻石联赛伦敦站——在他们眼中,刘翔职业生涯的转折其实从那时就开始了。
“那两次退赛都是在奥运前,也都因为是脚伤不舒服,保险起见都退赛了。”表面的安稳太平却隐含着更大的危机。孙海平眼中闪过泪花,语气唏嘘感慨,“如今回想起来,其实两次情况都是一样的。”
2012年抵达伦敦后,孙海平和刘翔颇有默契地都没有提及四年前的景象——尽管那时种种迹象,都仿佛昨日重现。
事实上,从2008年之后,每一天的训练对于刘翔师徒都好像走钢丝,“一方面高水平的比赛必须辅助以高强度的训练;另一方面,高强度的训练却又像炸弹一样,时刻都有引爆的危险。”
孙海平坦言,自己曾幻想现代如此高科技是否能发明一台机器,“训练时能明确告诉我们练到什么程度就正好。”但幻想终究是幻想,凭借经验与体感,博弈输了结果。
曾探望刘翔在沪康复训练,刘学根最了解其中的折磨滋味,“康复训练的痛苦比起普通训练,大得多。”同样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之后,刘翔还要在康复师指导下,将整个人浸入铺满冰块的冰水之中。“刘翔曾说过,那十几分钟就好像有成千上万只蚂蚁在啃着全身……感觉比死还难受。”
退役之后,刘翔最想干什么?
“他想去旅游,想毫无顾忌地大吃一顿。”刘学根告诉记者。终于能兑现给妈妈许下的诺言,刘翔给自己选择的第一个旅游地是黄山,“他说他想感受下登上山顶的滋味。”
“心定点,好好睡!明天就是新的一天!”和儿子的通话最后,刘学根这样嘱咐。即将搬离住了十几年的运动员宿舍,将物品打包的同时,刘翔也正将自己的心绪“打包”。
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32岁的刘翔,如今终于能享受曾经渴望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