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传统的中国式数学课堂是否真的“天下无敌”?日前,一场“差异与融合”跨文化基础教育研讨会在协和双语学校举行,经过该校对国内部和国际部教学的观察比较,中国老师发现,外国老师的数学课,同样有不少值得学的地方。
二年级学正负数
现任协和双语学校浦东校区国际中学部主任张催叶曾经在本市一所公办小学任教多年。接触国际课程不久,她就惊讶地发现,在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中要5年级才出现的“正负数”概念,国际部的孩子二年级就接触了。原来,国际课程强调主题式教学,为了配合“天气”这一单元主题,老师们得教会孩子们看温度计,读懂“零上”“零下”的温度显示,孩子们自然而有了正负数的概念。
“国际课程课时相对灵活,进度也比较宽松,老师因此会组织各种多元化的活动,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张催叶坦言,在国际部从教,可以做一些以前想做却没法做的事。例如,“圆、角、分”为国内教材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章节,一般仅要求孩子们通过纸笔练习学会换算;而在国际部,变成了一场全年级的“数学集市”活动,从筹备到举办可能耗时两周,孩子们不仅要认识货币、学会找零,还要学习定价、成本核算、利润计算等商品流通必须的知识,学做简单的“商业计划书”。活动现场,叫卖、讨价还价等环节,也得自己来。张催叶看来,这样综合性、跨学科的活动,对学生提高数学能力更有效。
数学课上做手工
在国际部的数学课堂里,记者看到,孩子们的桌子上摆放着剪刀、胶水、马克笔等文具,老师的“百宝袋”中还有雪花积木、形状块、橡皮泥等各种看上去只有美术课才会用到的材料。张催叶介绍,经常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展开探究,并用任意材料做成海报或实物演示。就拿“天气”单元来说,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自制一张年历,年历上需要标注出节日、学生的生日、天气情况等。张催叶说,国际课程关注的不仅答案是否正确,更在于“C.O.R.I.(Collect收集资料、Organize组织材料、Represent陈述思想、Interpret诠释表达)”四方面能力培养,将创造力培养融入每一门学科之中,这是值得中国老师学习的地方。
“中国老师在计算教学、课堂节奏掌控方面有优势,不过,也正在借鉴国际部的经验。”协和双语学校万源校区国内部小学数学主管朱颖群说。有趣的是,经过中外教师的集体教研,传统的“九九乘法口诀表”被翻译成英文儿歌,进入了国际部一年级课堂,24点纸牌游戏、凑整简便运算等也成为国际部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法宝。与此同时,国内部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悄然发生改变。朱英群介绍,在即将准备的几何知识测试中,老师们就准备让学生用拼拼贴贴,替代圈圈画画,动手摆一摆图形,贴在试卷上,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通过动手感受,能便于一些学习略有困难的学生理解概念,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
本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