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起,在这所初级中学,一场大胆的教学改革正在悄悄进行。在预备年级,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除了每天上午的语文、数学、英语课时间外,每天下午,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艺术与创意、语言、实验科学与探究、数学与信息、文化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等六大类课程。校园虽小,但是,学校充分利用周边各类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街道、银行、法院、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完成课题研究。
“学校和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告知学生知识,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机会,让学生通过体验激发潜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校长丁斌说。
三好中学简介
三好中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毗邻八号桥创意园区二期。其前身是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蒋维乔创立的“常州旅沪中学”。学校秉承“爱国、崇德、求真、奋进”的八字校训,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欣赏、会感恩”。
以全国模范教师雷绮梅老师为代表,学校拥有一支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以小班化课堂教学为载体,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科技和口琴艺术教育成绩斐然,各类竞赛屡创佳绩,同时学校的“三好之声口琴培训基地”为全市学生提供口琴教学。
课程多了 每天下午走班上课
在三好中学预备年级,学生们很快发现,课表中一半的内容,需要自己选择和填写。除了每天第1节至第3节课安排语文、数学、英语,根据摸底情况分A、B班分层教学外,之后所有的课均为拓展选修课,同一节课有2~3门学科可供选择。
爱玩客、悦读记、美的奥秘、玩转科学、小小研究家、我与社会、乒乓、影视欣赏、电子百拼、篆刻、素描、卡通美术、综合体育、彩陶、三国、泥塑、创智坊、茶艺……20余门课程,或是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重新整合而成,或是崭新开发出炉,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了视野与探索。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举行问卷调查,人气不足的课程将重新回炉设计,促进教师不断研究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要让学生觉得知识是有用的,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丁斌举例,在很多人印象中,初中地理不过是背背知识点,应付一下考试,但是,在三好中学,地理课变身成“爱玩客”,鼓励学生“玩在学习,爱在生活”,从旅游和美食的视角,带领学生玩转世界六大洲的主要国家,让学生了解该国家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美食和当地的人文习俗等,向学生传达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在课堂上,同学们观看视频资料、设计旅行攻略、研究不同国家地质概貌、风土人情、人文传统,用“镜头”代替脚步,用“眼睛”代替嘴巴,告别机械背诵,享受思考和发现的快乐。
“课堂”大了
学生走出校园体验
三好中学的校园很“迷你”,但是 “课堂”却很大。课程改革,为学生走出校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创造了可能。
这是一门名为“我与社会”的课程为学生设计的任务单——绘制学校所在地区位置图、完成学校情况调查表;参观五里桥派出所和八号桥创意园区;和好朋友一起探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小难题;采访一名熟悉的教职员工,了解其工作职责;听一次法庭审理,做一次模拟法庭;走进银行,采访银行工作人员,了解我国的银行系统……
在“上海印象”课程中,学生们走进弄堂、走过繁华街区,研究上海建筑的沿革;搜索音像资料,溯源上海流行歌曲及其黄金年代;探究老城厢路名的渊源;寻找上海的老字号;欣赏上海老厂房的华丽变身,从不同角度寻找着属于上海的故事,感受着海派文化的魅力,体验着上海的风土人情,创造属于自己的“上海印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每学期末的课题展示成为全校大事之一。
“不仅要培养学生爱自己小家的情感,更要让他们热爱上海,关心上海、感恩上海、将来服务上海。这种情感的培养是细腻的,从每一天每一件的身边小事开始,从每一次对上海的探究开始。”《上海印象》指导教师施老师说。
班级小了
关注个体差异
和很多中心城区中小学一样,三好中学校园不大,学生人数不多,也为学校追求精致化办学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实践,三好中学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总结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并卓有成效。
“小班化不仅是指班级人数少,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要求老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校长丁斌说。在三好中学,老师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个别跟踪、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习困难。通过多次调查问卷,老师们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并针对不同年级特点,设计不同辅导策略。例如,对六、七年级加强关注指导力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八、九年级,每天安排一门学科进行面批面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上课及作业中的困难,指导学生把升学考试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除了师生互动,小班化也为学生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空间。在三好中学,“合作学习”不仅是形式,更落实到了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六年级学记课堂笔记,自觉主动学习;七年级自我检查作业,学会整理错题本;八年级反思总结学习,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九年级拓展提高学习,提炼学习方法提炼,为自己设定阶段性目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每一年,每一步,走得踏踏实实。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教研组进行了作业分层设计。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教研组根据学生特点编写了《数学课内课外》校本作业,分成基础题、反馈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四个层次。基础题以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反馈题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本节课后的主要知识和基本题型的掌握情况,提高题着重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拓展题以运用为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着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力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琴声里的学校
在上海中小学艺术教育界,三好中学的名字始终和悠扬的口琴声相伴。自2000年起,该校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开展口琴艺术教育,并成立了口琴队,也实现了“人人会吹口琴”的目标。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小小口琴,伴着他们的梦想起飞。
为了营造口琴艺术文化氛围,学校专门在每个楼道口设计了口琴文化墙,分成“小口琴,大文化”、“琴声飞扬”、“走近口琴大师”三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学琴热情。每个学生在进校时都会发到一把24孔的口琴,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一部分学生会进入校口琴队提高训练。学校长期聘请口琴协会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十多年来,在世界级、国家级等多种赛事上获得了金、银、铜等诸多奖项。
艺术之旅,也让一些孩子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学生小陈刚进校时,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下,虽然人挺聪明,但是缺乏学习动力,上课经常神游,作业拖拉。然而,他在学校口琴拓展课上接触口琴后,吹奏技巧进步飞快。在老师、家长、同学赞许的目光中,小陈同学获得了自信,学习的劲头也足了,不仅先后在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亚太口琴比赛中夺奖,成绩也跃升至班级前列。
女生小干曾经为就读三好中学还是另一所民办初中纠结许久,进入三好中学后,一周两次口琴训练,再加上周六排练,边学琴边读书,小干不仅没有落下功课,还逼着自己提高效率,学会从音乐中放松自己。最终,小干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推优至向明中学。
师生感言
我印象最深刻的拓展课是《小小研究家》。我们研究绿豆如何萌发,把种植的过程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我期待着下一次的课程,锻炼我的探索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研究家。
——马栋燕
《我与社会》这门课让我们有了走出教室的机会。我们采访学校各个部门的老师和师傅,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情况,还向校长提出了建议;我们来到银行,了解利率是如何算清的,并设计了问卷,调查同学们如何管理零花钱。由于缺乏经验,我们也遇到过很多问题,例如手机内存不够没法拍照、做好的PPT忘了保存、查的资料不准确等等,这都给了我们教训和经验,并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吴建琼 项晶晶
《泥塑》是充满想象力的课。,虽然每个人用的坯基本相同,可是成品却各有不同。同一个兔子,有的人做的十分美丽可爱,有的人做得很传统,有的做得十分大气、高贵。但是觉得只要有创意,每个人的作品都很棒。
——李鑫 张阳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中,性格的可塑性、接受教育的能力是很强的。这些缤纷的拓展课看得出来很合他们的“口味”。每次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新学的知识、或是斩获的奖项向同伴“炫耀”,向我“讨要”称赞时,我知道,对于学习、生活,他们“嚼”出了点味道。
——预备年级班主任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