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决定中国未来之战
刘伯承的军事才能为许多人所称道,他赢得了诸如“当代孙武”“军神”等美誉。刘伯承还是军中少见的老知识分子、老学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留下了390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19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他较早就认识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1931年就利用业余时间,以“林植木”为笔名,翻译了《苏军步兵条令》,将现代司令部系统引入红军。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主动请缨筹备人民解放军第一所军事院校,为自己一手创办的军事学院倾注了极大心血。
刘伯承元帅子女刘蒙、刘解先、刘弥群的讲述充满了对父亲由衷的尊重和热爱,其实,这也是同为军人的他们,对另一位军人超越时空的敬意。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很多年后,刘伯承告诉孩子们,在渡江战役前夕,面对长江,他常常默默吟诵古人这句豪气冲天的诗句。那时候,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正在孕育他们的又一个新生命,刘伯承后来为这个最小的女儿起名“雁翎”,以此铭记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那时的刘伯承已经意识到,长江一战将会是决定中国未来前途之战,而长江不会再成为天险。若干年后,刘伯承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号称有三次‘百万雄师过大江’,但只有我们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才是真的!”
1949年1月7日,刘伯承在前线指挥部向百万军队发出了准备渡江的号令,长达100多公里的江面全线展开。由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的三个兵团,作为主力从正面突破;陈毅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为左翼,林彪部队为右翼,转隶于刘伯承指挥。4月21日渡江一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从正面突破后,敌人防线已彻底崩溃,两翼也顺利通过,“势不可挡”一词在此时有了最生动的解读。刘伯承的子女回忆父亲当年的叙述:最快的15分钟,最慢的也不过是30分钟,人民解放军就突破了长江天险。
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部队只剩65万军队,而且士气尽失。虽然在长江沿岸布下重重防线,但在刘伯承看来,那只是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如其一处被斩断,则全线震撼”。
从发布命令到真正渡江,中间经历了三个月准备期。身为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的刘蒙,在后来学习军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父亲的战术其实也是“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我们在长江这一边,敌人在那边,我们的一个小动作,会使对方高度紧张,实际上也是在慢慢消耗他们,最后把他们拖得疲惫不堪。”除此之外,我军也是在寻找最佳的政治时机发动进攻。
解放南京以后,苏联向中共方面提出:突破长江是伟大的历史时刻,一定要记录下来,载入史册。苏联人找到刘伯承商量,让他指挥军队重来一次,刘伯承最初不同意,最终作为政治任务派下来,让他重演了一遍。刘伯承的子女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那部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并非真实的历史现场。
1949年7月,刘伯承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挥戈西去,指挥解放祖国大西南的战役,离开了第一任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与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岗位。但他从此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1951年起,刘伯承又在南京军事学院任院长,在此定居七年之久,刘蒙就是在南京出生的。刘伯承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家人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内。
戎马一生的刘伯承在19岁时就参加了学生军,投入辛亥革命,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后参加了讨袁护国运动。当时的刘伯承,就是一个善于带兵作战、善于研究军事理论的典型军人,很早就有“川中名将”的美誉。刘伯承很早就与吴玉章等一起研究共产主义,1926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共产党,从而脱离旧军阀,成为一名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