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应勇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作工作报告,市领导姜平、尹弘、钟燕群出席,副市长翁铁慧宣读表彰决定。韩正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市民表示感谢。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为统领,在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上下更大功夫。
以凡人善举说事明理
教育的引导要坚持不懈。正确的思想认识、正面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东西,需要反复讲,也要贴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错误的思想认识、丑陋的价值观和负能量的东西,必须理直气壮地揭露、鞭笞,坚决反对。
我们的一切文艺作品、宣传阵地和文化活动,都要深入持久反复宣传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内容,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滋润着我们这座城市。要善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说事明理,让更多人见贤思齐,向邹碧华、汤庆福、梁慧丽那样的好典型学习。
重家教家风传承良好传统
“经济发展是文明程度提高的基础,但一座城市文明程度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市民的文明素养,其背后,是文化的力量。”
韩正说,提高市民文明素养,要以文化人,家庭育人。人的文明养成,要靠长期文化积淀和一代代文化知识的传承。我们要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和读书氛围,培育书香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好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让城市书香四溢,让欣赏各类文艺作品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伴随人一生的学园。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不是个人小事,也不是家庭私事,而是影响领导干部作风及其家庭成员教养和社会形象的大事。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育人的重要作用,重家教、重家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传统。
文明建设要与时俱进
“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更要少一些自上而下的命令,多一些来自基层和市民群众的自主创新。”
韩正说,上海城市规模大、建设密度高、人口流动强、突出问题不少,要始终把握问题导向,坚持虚事实做,针对各种不文明现象对症下药,每年集中抓几个,抓早、抓小、抓实,积小胜为大胜。精神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建设要与时俱进、推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群众需要什么、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搞有用,要多听群众意见,积极鼓励基层和群众创新,让基层去组织动员、解决问题,积极为基层创造有利条件。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靠德治,更要靠法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相|关|链|接
2014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中的新民印迹——
● “大山童馨——支助贵州纳雍失依儿童公益活动” 每年为贵州纳雍县6个乡镇9所学校的200名失依儿童,每人发放价值1000元的爱心物资。本报与闵行光彩事业促进会主办、焦点新闻部执行。
● “克勒门文化沙龙” 传承海派文化的公益力量。本报文化部记者林明杰参与。
● “19年的执着和坚守,就为诠释诚信的真谛” 讲述丈夫死后仍主动为夫还债的徐阿婆。本报政法部记者江跃中率先报道。
● “叫一声长嫂,担一肩金诺” 讲述松江90岁老人蒋玉华多年悉心照料三个病残的小叔子。本报群工部记者左妍率先报道。
推动“十不”规范出台——
去年本报“夏令热线”携手市文明办展开“文明居住大讨论”,面向全社会征集“金点子”。在此推动下,《上海市民文明居住“十不”规范》在2014年8月20日正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