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我和Jason在一次大型的公益志愿者活动中邂逅。那时候我还在念书,而他而立之年已经是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年龄和背景的落差并没有为我们的沟通平添障碍,相反我们聊得非常愉快。也正是在那次相遇中,我们一拍即合作了个冲动的决定,那就是“相遇书社”。
就像我常常讲起的,在最初的幻想中,相遇书社并不是僵硬的组织,而是温馨的场景。在这场景之中,人与书相遇,与书交谈,与书生息;在这场景之中,书和人都是血肉丰满的活物,自带春风化雨的感情;在这个场景之中,于万千书本中遇欲所见,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不过愿景归愿景,生活归生活。待到Jason费尽千辛万苦安排妥当场地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书社的第一次公开活动在2013年的8月31日,这个日子后来并没有被赋予什么特殊的意义广为传颂,然而当天的经历却让我记忆犹新。大学时代我曾经组建过多个读书会和读书小组,有的讨论经济学,有的讨论哲学。尽管象牙塔内书生气十足的选题总难免自恋和晦涩,但我一次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全场观众只有一个人。时至今日言及于此,我仿佛还能看到命运在踌躇满志的小孩面前露出不怀好意的讪笑。然而当晚我丝毫没有在内心难以掩饰的失望前却步,面对现场仅有的观众,我滔滔不绝讲了整整两个小时。为了书社的首秀,尽管推荐的书本烂熟于胸,我仍然谨小慎微地准备了满满二十页纸的笔记。这唯一的观众此后成了我常来常往的好朋友,他曾说我写满中英文笔迹的二十页纸让他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认真的梦想。只是在我当时看来,这个包容着两千三百万人梦想的城市,却似乎容不下我小小的幻想。
康德说过,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我踏上了相遇书社这条路,也从来没有想过迂回和放弃。往后的日子,我陆陆续续在书社做了以《明史》、《晋史》、《佛教史》和《秦史》等为专题的荐书和分享。在这些日子里,我一边撰写着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一边艰难地勤工俭学,此外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书社。从公共微信号的宣传文案到书社的桌椅排列、从现场的引经据典到线下的互动交流,和书社相关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视作与生俱来的责任。终于,我历史荐书系列专题的观众越来越多,甚至远在青浦的读书会都来邀请我去做分享。与此同时,来往书社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并且大部分都最终留了下来。书社从此开始了蒸蒸日上的岁月,每周四晚上都会固定开展荐书活动,每期主讲嘉宾则由来往的书友义务自荐。渐渐地,书社荐书的主题遍及哲学、法律、旅行,名气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每次活动的固定参与者就达到了五十人左右,令人欣喜。而在其中最积极和富有才情的朋友中间,我们还吸纳了几名合伙人一起为书社努力。没有人计较过得失,没有人怀疑过未来,因为我们都相信,书社一定会有一个公益和光明的未来。
时至今日,书社已经走进了第三个年头。在这十七个月中,书社举办活动近百期,固定会员近千人。在常来常往的朋友中,既有知名的大学教授,也有年轻的行为艺术家;既有西装革履的大律师,也有血气方刚的大学生;既有博览群书的大儒,也有求知若渴的年轻人。相遇书社,真正成为了我所设想的那个温暖场景,在这场景之中,我相遇了自己的梦境。
十日谈
读书会里有故事
深深沉醉在那些眼光中……明请续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