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关门抗议暴力
今年4月5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城镇潘韦尔一家医院的两名值班医生被病故患者的家属暴打后,当地多家私营医院和诊所第二天宣布“闭门谢客”,以抗议针对医生的暴力行动。其中一名挨打的医生的弟弟说:“我的哥哥很无辜,他根本就没有为这个病人治过病。”
近来,印度发生多起针对医生的暴力案件。据《印度快报》3日报道,近3000名来自180所私营医院和诊所的印度医学与牙科协会成员2日上午6时开始聚集在印度东南部城市韦洛尔,抗议持续不断的、针对医生的暴力行动。“我们深受毫无安全感的工作环境之苦,面对着来自公众的敌意。针对医生的袭击、虐待等暴力行为越来越多。”
医生多选择不报警
印度医院每年都会发生数千起医护人员遇袭事件。据印度医学会统计,印度超过75%的医生曾遭暴力威胁,在医患矛盾中这一威胁尤其显著。在重症监护病房以及患者接受手术后,医生最容易遭遇愤怒的病人家属或朋友“挥拳相向”,医生所面临暴力威胁中有48.8%属于这一类。统计显示,大部分暴力案件发生在探病时间或就诊高峰时段。
另外,不少医生对病人家属持宽容怜悯态度,有时候遭遇肢体冲撞也不会报警,“除非医生感到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或者这种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这些暴力事件才会被上报。”印度医学会秘书长库尔玛说,正因如此,实际暴力案件可能远高于正式统计。
专家建议简化流程
印度医疗体系两极分化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印度在公立医院推行免费医疗,但政府投入相当有限,公立医院往往设备陈旧、人山人海,医生工作压力极大。而私立医院环境较好,但治疗费用比公立医院贵很多。许多人因无法负担私立医院诊疗费而不得不涌入超过负荷能力的公立医院,病情因此被延误;而有些人为了获得较好的就医环境选择私立医院,结果病还是没有被治好。因此,医患矛盾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普遍存在。
不少专家呼吁,病人家属和朋友应与医生之间多作沟通,以避免医患矛盾升级为暴力威胁。印度富利斯医院创伤与急救科主任塔拉特·哈利姆指出,医生也应当在治疗初期就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保持良好沟通,“他们有权利知晓有关治疗副作用的真相、选择其他的治疗方式”。他说,对于陪护人员,医生也应给予理解,“毕竟他们在医院里也十分焦躁不安”。
目前,印度医学会正试图建立严谨的法律来解决紧张的医患关系。还有专家建议简化医院和其他医疗服务中心的治疗流程。比如,当病人去世后,医院不应坚持要求病人家属先结算治疗费用,再移交病人遗体。一些暴力事件正是因为院方在此时与病人家属间的拉锯战而引发。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