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近日在上海表示:上海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传统发展方式中依赖投资的弊端在这里被克服。
“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遇到了新常态,并且主动做了调整,调低投资增长率。”结果GDP增长高于投资增长率。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新常态中有一些趋势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新常态中有很多机会,要用积极主动的做法让这些机会产生有利的结果。
中国需转变依赖技术进口模式
李扬估计,新常态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者结合,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对于中国来说,新常态意味着‘浴火重生’。”新常态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也指出了转型的动力结构。当中国基本完成了以赶超为目标的“学习课程”,并接近国际科技前沿时,必须从依赖技术进口全面转向自主创新。我国专利申请去年已居世界第一,但专利转化率却居世界中游。
李扬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在持续加大,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挑战的准备,宏观调控政策应灵活安排。需要保持定力,只要不冲破底线,应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各领域的改革。同时做好“社会政策托底”,织就社会安全网,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上海经济增长不再靠投资拉动
“上海已进入到聚势蓄能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朝着优化、升级的目标一步步前进,成效明显。”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为7%。而上海GDP同比增长6.6%,增速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上海已多年在‘底部’徘徊,二三季度也依然可能维持在这个水平,但这并不代表上海缺乏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了根本性变化。”
张晖明介绍,自2008年至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上海是最直接受到危机的冲击,最先感受到调整的压力,最早在结构调整上有自觉认识,现在也是最明显看出经济运行的内涵在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投资增速低于GDP增速,这说明经济增长不再靠投资拉动了,而是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等,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了。”
“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就是GDP增速在全国排名可能长期靠后,但已逐步形成了调整的势头和力量,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在没有土地增量上的发展,是在原有土地保有量的基础上最大可能提高每平方土地的产出能级,我们要对上海的发展有信心。”
本报记者 谈璎 叶薇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