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八个小时
近日,周先生88岁的父亲因摔伤导致腰椎骨折,在位于中山北一路666号的上海建工医院接受手术。4月25日,老人术后出院,周先生帮父亲拨打了120。“打第一个电话的时候是上午8点不到,当时我排在第56位。”在多次催促下,下午4点45分许,急救车才姗姗来迟。周先生说,在等候的8个小时里,其父只能躺不能坐,而出院手续办好,病床实际已经“交割”给出。所幸医院为病人着想,让周老伯一直在病床上躺着,始终没有催促。
类似周老伯的遭遇,很多出院的“康复”老人都遇到过。网友“陶小桃-双面星人MOMO酱”说:“我奶奶出院前天叫急救车,等了2小时!”网友“蜜仙儿”说:“老爸80多高龄,住在护理医院,昨天我们下午2点多打的120,结果深夜11点多车子才姗姗而来。”还有网友“蔡振东Wayne”说:“今天家中老人出院,本应该是件开心的事,可从20:16第一次拨打120,到急救车23:46来,足足等了3个半小时。”
急救资源紧张
记者致电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董先生表示,出院的“康复”老人其实仍是病人,他们主要依靠医疗急救车。但他承认,这类人叫急救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2014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达到2425万,而整个市区白天最多时只有116辆急救车在运行,“医疗资源比较紧张”。此外,本市急救车的调配遵循“分层原则”,第一层是急救,第二层是转院,第三才是康复出院回家。当时周先生打第一个电话时排在第56位,说明前面有55位出院等车病人,但因急救和转院病人不受排队限制,随时会有“插档”情况发生。
关键缺少医生
董先生表示,近年来康复出院的老年病人对急救车的需求量逐年递升,为缓解用车矛盾,他们尝试了一些办法。比如为了尽量减少占用急救车辆,他们开辟了5辆急救车专门用于康复病人出院回家。“但这种‘康复’急救车只配备驾驶员和担架员,而不配备急救医生,扩大受到限制。”原来根据相关规定,医疗急救车必须配备急救医生,一旦少了急救医生,就有“违规”之嫌。
董先生认为,“车有办法,人无保证。”现在一线的急救医生的中坚力量几乎已全部流失,问题的背后是急救医生待遇、出路、晋升等一些列问题。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