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云)5月29日至31日,2015中国(上海)国际健康生活产业暨康复无障碍博览会将在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中江路35号)举行。
展会不仅展示智能家居机器人、定位导盲系统等国内外各种最新科技的生活辅具和康复设备,还面向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辅助器具坐垫压力测试、个性化轮椅选用指导、辅助器具适配评估、政策咨询、轮椅及代步车免费租赁等服务,许多产品在现场以优惠价格接受预订,单件最高优惠额度可达1.5万元。
只有喉咙能动的渐冻人,躺在床上就能声控操作关窗、关门、打开电视机——这样的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在5月29日即将开幕的国际健康生活产业暨康复无障碍博览会上,观众将现场体验到科技给康复辅助器具带来的改变,以及给残疾人生活质量带来的飞跃式提升。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上海的残疾人群康复辅助器具工作已经实现大跨步发展,让科技真正惠及百万民生。
便利送上门
上海有94万名残疾人,每年配发的残疾人辅具有40万件,海量的服务仅靠上海市残联相关部门的10个工作人员怎么来得及开展?市残联副理事长季敏道破天机:“高效率的服务,全靠科技创新!”
在全国,上海的残疾人辅具实体展厅总面积排名倒数第一,为什么?因为——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虚拟展厅。在网上,200多个大类的辅具通过3D和FLASH动画形象逼真地展现在眼前,犹如触摸实物,让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
大数据服务不玩虚的,真正给残疾人带来便利。在开通网上展厅的同时,辅具适配等服务还进一步下沉到社区服务中心乃至居民家中,残疾人在线申请,评估人员带一台平板电脑就能当场将评估数据发送到数据库;市民在200多个社区中心的体验点选择合适产品后,供应商一站式送货上门。数据库掌握了每个人的配发情况,防止错发、漏发和重发,同时,又建立了厂商评价体系,产品质量好不好,都有清清楚楚的数据。借助互联网拓展的这些服务,适配效率大大提高。
定制个性化
纽扣器、水杯夹持架、开门器、切药器、毛巾绞干器……一项项“小而美”的个性化定制辅具用品,补偿了残疾人缺失的肢体功能,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照顾者的劳动强度。季敏表示,下一阶段,辅具还将从机械式的简单产品发展到智能遥控设备,并从补偿功能发展为“增能”,让肢体残缺不再成为重大障碍。
最近,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下属的联康假肢矫形器制造公司有点忙,每天都有五六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定制脊柱弯曲的矫形器。他们都是听说这里引进了华东地区第一台立体扫描定制矫形器的智能设备后慕名而来的。
以往,技师需要用绷带将厚厚的石膏缠绕在孩子的上半身,很不舒服;现在,仅需用3D扫描仪绕着身体照一圈,就能得出精准的立体模型,并在30分钟内切割制造完成,既快又舒适。季敏表示,在科技助力下,未来会有更多辅具服务搭上“工业4.0”快车,为残疾人、老人等人群提供更好服务。
辐射长三角
如今,残疾人辅具的服务对象已不局限于残疾人,爬楼机早已为黄浦、杨浦等区的老人送去福音,去年10月1日起,患中风、骨折和骨性关节炎三种疾病的市民还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与市残联合作的辅具服务点租赁轮椅等辅具,以解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市残联还打破行政区划,与苏州、宁波两地建立辅具服务合作平台,实现政府采购、技术培训、政策等三个一体化。未来,这项工作将推广复制到更多城市,打造一个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多地方的大平台,实现区域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共同提升。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