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数量增
回溯3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最令国人振奋的是,我们用只占世界教育经费不足3%的资金,解决了占世界学生总数20%的人的上学问题,并且使质量不断进步。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列出了一串喜人数据。经过30年的奋斗,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增加了1000所。高校的普通本专科学生在1985年的时候是140万人,到2014年的时候是2547万人,增加了18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在1985年是314万人,到了2014年是1802万人。30年来,我国还制定了《教师法》,如今,高校教师工资收入已在国民经济16个行业里面位居前列,中小学全体教师的收入已不低于公务员的收入。
许多国家来取经
有过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多重履历的张民选教授,见证了30年中国教育发展之路。他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以一种追兵的姿态来努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国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加入了WTO,怎么建立发展教育的新机制?外国人可不可以到中国来办学?创新人才怎样培养?教育公平如何实现?许许多多问题的解决,其实都是建筑在“三个面向”基础之上的。
“我们参加了2009年和2012年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领域,中国上海的学生远远处于领先地位,以至于世界许多国家都想来上海学习我们基础教育的成就。可以说,在这些领域,我们已经从追兵变成了标兵。”张民选说。
教育大国非强国
虽然我国的教育规模已位列世界之首,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昨天在会上直指我国现行教育存在的四大问题:
■ 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够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培养创新人才乏力、技能型人才短缺。
■ 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 教育资源配置仍然不够均衡,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 办学体制仍然比较僵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政策环境还亟待完善,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还没有落实到位。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