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新(市委委员、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容忍失败、鼓励创新,而不是政府出台一个方案,引导大家朝一个方向走。我们要研究,如何从支持大企业、“硬资产”的企业转向支持初创期、“轻资产”的企业。我们将在1.0版的基础上,推出3.0版“创新服务券”,变“现金”为“粮票”,政府采购法律、会计、人才公寓等服务内容,通过创新券形式提供给创新企业。
孙继伟(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浦东要深入推进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机遇,加快张江园区转型发展,将之升级打造为张江科技城。
陈寅(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我们的各项政策进一步体现开放性,要采取积极措施,不仅要把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引进来,也要把国内的著名企业、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引进来。
汪泓(市委委员、宝山区委书记):宝山将依托29.55平方公里张江宝山园的核心载体,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形成“万千百十”发展目标:区域内集聚各类产业互联网企业超过10000家;产业互联网企业产出超过1000亿元;引进培育行业内知名领军企业达到100家;国内著名领军人才(团队)和重要平台超过10个。
马春雷(市委委员、嘉定区委书记):在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中,我们要在市与区、区与区的比较优势上找准自己的创新优势和发力点,差别化发展。创新创业者在嘉定,从幼苗长成大树,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张桌子、一间屋子、一层楼面、一个园区”,一路扶持。
朱之文(市委委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我们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更不能忽视国有企业的主体作用,要组织国有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性突破,要研究解决国有企业对创新的不敏感,紧迫性不强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层面解决创新者可预期的问题。
陈克宏(市委委员、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要加强大学与科技园的联合,把创业创新融入中小学、大学教育体系。
顾国林(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我们要以科创中心建设,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简政,简政放权有三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要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二是除了在行政审批上逐步放权,还要关注各类评审、评估事项,三是要破解政府部门自身利益如何超越的问题。
高德毅(市委候补委员、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要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人才的流动机制,高校更注重论文和学术,企业更注重实际,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两者之间的流动对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都有好处,这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黄迪南(市委委员、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这次,政府支持企业创新转换了方式,从营造环境入手,给企业创新提供支撑,这就大大释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王建宇(市委候补委员、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中科院正进行较大力度的系统调整和精简优化,从根本上突破体制机制壁障,清除各种栅栏,打破各种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王曦(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随政策变更而中断或变化。建议在时机成熟时,在法律层面制定地方性法规,使这项工作可以长期不受干扰地进行,尤其是让那些创新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谢吉华(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市委出台的《意见》,让我们从事科技创业的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工作的空间和内涵大大拓展了。原来只是支持创业,现在服务范围更大了,我们要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延展出来,做创新企业与各种要素的对接,做好技术转移。
林晓珏(静安区科委主任):我们将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建立、运营管理“静安科创引导基金”,并由此打造“静安区科技产业与金融平台”。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在静安区形成天使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母基金、专业化的股权创投基金群、创业家与投资人等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区,落实优化科创环境的新举措。
本报记者 邵宁 潘高峰 宋宁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