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颖超、宋美龄抗战时抢救三万难童始末(下)
◆ 胡佳恒
■ 宋美龄在重庆保育院
  ◆ 胡佳恒

  撤离武汉,疏散儿童9000余名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仅仅3个月,各地保育分会就收容难童2万名,除浙江、湖南及广东、广西省份自行安排外,其他省份收容的难童都要送到汉口临时保育院。

  这些难童在武汉度过了短暂的和平光景,至9月29日田家镇陷落,武汉濒临失守,国民政府已在考虑转移陪都重庆。这时,汉口临时保育院还滞留有4100余名难童。保育院开始陆续转移难童至大后方。10月20日,武汉临时保育院门口突然挤满了拖儿带女的市民,跪求收养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情绪激动,战事来了,为什么反倒不收孩子了?最后,1000个五六岁的孩子被送入,父母隔栏相望,泣不成声。

  第二天清晨,一艘装载三百难童的船只刚出长江口即被日本飞机击中,三百难童血染长江,哭喊一片,然后沉寂,葬身江底。

  时隔半世纪,宋美龄都念念不忘,“300余难童于乘船护送途中惨遭日机炸沉,连同护送人员无一幸免,迄今虽逾50余年,每思及之心中恒感悲愤不已!”

  10月24日,日军开始向武汉最后一道防线发起进攻。二十万守军纷纷撤离武汉三镇。但汉口保育院还有500多难童没有交通工具,羁留在一所教会小学。这天下午,就在这危急之刻,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打来电话,同意保育院师生搭乘民生公司的轮船,那是离开武汉的最后一班船只。25日上午,在汉口临时保育院,已是精疲力竭的李昆源抓起电话向总会报告,孩子们都走了,一个也没丢下。据后来统计,汉口临时保育院抢救疏散儿童共9000余名。

  第二天黎明,日军第十一集团军的波田支队进入汉口。

  在重庆,宋美龄提议唱《义勇军进行曲》

  难童沈美安生前忆述,他在湖北沙市被收为难童,与同伴徒步走到武汉,在武汉沦陷前乘船继续逃难,每个孩子都被绑上草绳,以免走丢。“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每当逃亡的船舶开航,难童们就不禁唱起这首《保育儿童歌》。伴着歌声,一批批难童们从武汉启程,走走停停,辗转数月,才到达重庆。

  到达重庆时,当得知部分难童无车接送,暂时也无处收容时,宋美龄带领保育会同事,亲自到码头指挥调度车辆,忙乱的场景中,宋美龄身后官太太们的高跟鞋当当作响,宋美龄回过头来,大声说:“太太们,脱了你们的高跟鞋!”

  1938年10月,保育总会曾经汇总各省分会抢救难童人数约5万余人,但最后进入保育院的只有29000多人。而随着武汉和广州的陷落,湖南、广西一带的地方政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在此,保育总会先后在重庆地区建立11所直属保育院。大后方各省的保育分会亦在当地建立起保育组织。其中六百师生被转移至香港保育院。

  11月下旬,蒋介石提出国民政府进入积蓄力量阶段,迫在眉睫的是扩大兵员,但招募新兵却遭到民众的抵制,政府只好抓壮丁强迫百姓入伍,中国军队的失利使国统区的抗战热情一时降到最低点。

  冯玉祥提出,应该把目光放远,把积蓄力量运用在儿童的救护和培植上。因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重任可能在十几岁的娃娃身上。这时候国民政府开始关注战时儿童问题,蒋介石也经常出现在保育会的活动中。

  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重庆地区的保育生演讲比赛中。蒋介石亲临大会,宋美龄在会后提议保育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蒋介石也跟着大伙唱得很起劲。末了,他还平起右臂,竖起巴掌,应着歌曲的拍节,朝前推。

  保育生星散重庆周边地区,在名士云集的山城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郭沫若、田汉、张澜、老舍、陶行知等大家名流,时常出入各保育院,为孩子们授课演讲。纵是敌机轰炸,也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成群遮蔽,飞机远去,老师一声哨响,成百个孩子就从树林里探出头来叫嚷,恢复了孩子的活泼天性。

  而在政治家的胸怀中,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保育生,俨然已是重庆这座城市的新希望。在重庆大轰炸结束后,宋氏三姐妹走上街头,他们挽着孩童的手,冷静的面对外国记者的镜头。而这些孩童,都是保育儿童。在延安的保育院,一有重大活动,一定要通知保育院学生参加,甚至在中共中央的七次代表大会上,前排座位上都能发现保育生的身影。

  保育生的命运

  当孩子渐渐长高,一些变化又发生了。

  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保育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复杂,他们的父母或在前线参战,或早已离开人世,没有爹妈的日子促成了保育儿童早熟的特性。1943年,大批已升入中学的适龄保育生投笔从戎,据参军保育生回忆,保育生在学生军中占有相当比例。在驻印国军中,大部分是保育生,在缅北、缅西战场上,保育生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事迹俯仰皆是。

  而他们开赴缅北战场的内心复杂。在香港,当他们长到足够升入高中时,保育生的出现,在学校里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衣裳简朴,寡言寡语,常常被同学欺负。21个孩子谁也不去上学了,“我们不要这样像猪似的被养着,我们要去当兵!”

  1938年,这些历经千辛万苦的孩子,背井离乡时还不经人事,此时已风华正茂,他们要为父辈复仇了。

  1945年大陆光复,保育会宣布结束使命。有家的保育儿童可以回家,无家可归的孩子,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财力支持到高中毕业。

  进入1980年代,邓颖超与宋美龄常有书信往来,邓还在新年寄送贺年卡给宋。1984年的2月4日是邓颖超八十大寿,宋美龄托人送来一只玻璃玉兔,因为宋记得邓颖超属兔。

  1987年,已退身政坛、罕于露面的宋美龄,在台北一个学校参加台湾300多名保育生聚会。听取大家汇报各自经历,历时3个多小时。寓居美国之后,她只接见过两个团体,战时儿童保育会便是其中的一个。足见这位保育会理事长对昔日这段经历的看重和怀念。

  1991年4月28日,适逢台湾保育生惯例的母亲节聚会,以感谢当年抢救、养教他们的保育会领导及教师。年逾9旬的宋美龄再次出席集会,并发表训辞。她说,“届值社会中多人迷失为人处世之正途,尔等曾受爱心恩泽,更切身经历艰险苦难举目无亲之痛楚,当经已训诫子孙,故确信彼辈绝不在其列。兹盼尔等各尽己能,回馈社会,若遇有损及国家情事,应具敢言敢为之胆识,挺身而出,择善固执,虽千万人吾往也。”

  摘自《看历史》杂志微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时政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民生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娱乐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家装专版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国防教育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目击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摩登
   第C03版:摩登
   第C04版:潮事
邓颖超、宋美龄抗战时抢救三万难童始末(下)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1邓颖超、宋美龄抗战时抢救三万难童始末(下) 2015-05-29 2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