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时政
     
本版列表新闻
为给孩子看病犹太夫妇质押珍贵手袋,金家至今还在寻找它的继承者~~~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给孩子看病犹太夫妇质押珍贵手袋,金家至今还在寻找它的继承者
一定要把这个手袋还给犹太家庭
袁玮
金文珍给记者展示修复的手袋
手袋中还有一条银手链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记者 袁玮

  这是一个关于70多年前上海人民与避难到虹口的犹太人之间的美丽温情故事:一对囊中羞涩的犹太人夫妇为了救治病重的孩子,向一家米店的老板金老先生借了一笔金额不小的现金,夫妇俩用一个家里祖传的漂亮手袋作为抵押,并告诉金老先生一有钱便来赎回。

  时光流传,75年过去了,金老先生早已故去,他的后人依旧小心翼翼地保存着手袋。“祖父关照过我,这是别人的东西,一旦有主人来赎回,就算没钱或者钱不够也没关系,东西要还给他们。我一直记得这句话。”金老先生的孙女金文珍老太太告诉记者。

  “这个‘传家宝’不能在我手里传‘断’了。”今天,金文珍将这只修复好的手袋正式交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保存。她很遗憾至今都没有完成祖父的遗愿,希望能借助本报和纪念馆的影响力让手袋物归原主,交还到那对犹太夫妇后人的手中。  

  救救我的孩子

  犹太夫妇:手袋留在你这里,一有钱我就来赎

  已89岁高龄的金文珍老人和老伴住在松江的一家养老院里,她向记者展示了那只漂亮的手袋。“这应该是过去女士开派对时用的,在箱底放了几十年,刚拿出来的时候颜色还很鲜艳,可能现在见了光,有些氧化了,颜色好像不那么亮了。”金老太似乎有些遗憾。但是端详老人手中的手袋,岁月尘埃掩不住的精致典雅还是清晰可见。圆筒形小手袋的表面用彩色小珠子串联起来,图案是红黄绿的绿叶、鲜花,小包上端挂着一根银链子,斜挎、单背都很好看。

  金文珍还记得,当年祖父在东长治路500多号的地方开了家米店,她小时候常常去米店玩,印象中住在周边的不少犹太人生活很困难,常常会到店里来借点米、面。祖父和犹太人相处很友好,“感觉他们比我们中国人过得还要苦,祖父很同情他们,他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有时借了钱没打收条,有时对方还不出,他从不计较,碰到特别困难的还会主动赠送。”

  那只小手袋的故事始终珍藏在金老先生的心里,成为家庭的秘密。直到解放后,参加工作的金文珍要和同事一起欢迎来访的外国领导人。“那天我在家里试旗袍,嘀咕着好像手里该配个手包。”祖父知道后把金文珍叫到房间里,拿出那只手袋,把背后的故事告诉了她。

  那是1940年的一个傍晚,阴沉的天空下着雨,金老先生的米店突然来了一对神情焦急的犹太人夫妇,男的还抱着一个孩子,孩子昏沉沉地睡着,脸庞因为发高烧通红通红的。夫妇俩急切地告诉金老先生,孩子得了重病,得去医院看病,急需一笔钱,但家里一时拿不出,希望金老先生能帮帮忙,边说边拿出一只漂亮的手袋交到金老先生手里。“他们告诉祖父这是家里祖传的,很珍贵,先放在我祖父那里,一旦有了钱就来赎回去。”金文珍的祖父借给那对夫妇一笔金额不小的现金,“相当于当时米店一个月的营收。”夫妇俩抱着孩子急匆匆走了,金文珍的祖父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们。“祖父还一直很惦记那个孩子的安危,希望这个包包换的钱能救回孩子的命。”

  没人来赎包,金老先生就把东西仔细收好放在箱子里。10多年过去了,老先生把包包交到孙女手里,叮嘱她这是犹太夫妇家里的传家宝,一定要保存好。“那只漂亮包包配旗袍还是很登对的,不过我没想过要用它,总感觉这是别人的东西要还给主人。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包包应该是属于我们家的了。”金文珍用布包好,又把手袋放回了箱子里。

  寻找手袋主人

  丝绸博物馆:我们也要接一棒,修复费用全免了

  手袋始终沉睡在金家的箱底,和金家一起守护着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和期盼。金老太太说这期间从没拿出来过。随着年岁渐高,找到手袋主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好朋友孙珍霞的帮助下,老人找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希望纪念馆能保存手袋并设法找到那对犹太夫妇的后人。

  “因为年代久了,从箱子里拿出用布包着的手袋时,外面用丝线串起的珠子都掉了下来。”还有一个意外是,金老太在小手袋里发现了一条银手链,“估计祖父也不知道,他交给我的时候并没有说起里面还有首饰。”金文珍说,当时祖父也应该是急着要帮忙救孩子,根本就没打开过手袋,也不在意手袋的价值。“手袋和手链我全要还给主人的。”

  带着“散了架”的手袋和手链来到犹太难民纪念馆找到馆长陈俭,陈俭发现手袋的真丝内衬也已氧化,一片片地掉下来。陈馆长辗转找到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求助于他们。博物馆告诉陈俭,修复这个包包的难度不小,工作量大,得由高级技师来做,费用至少5位数。接待人员有些疑惑:“这么个小破包为何还要花大钱修复”,但在听陈俭讲述了手袋背后的感人故事后,“技术部主任汪志强当即表示,这个‘传家宝’的故事博物馆也要接一棒,不收一分钱,免费修复。”

  博物馆的几位高级技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原先散落的彩色珠子一颗颗串起来,内衬的真丝也仔细修补好。珍贵的手袋历经75年重又焕发光彩。曾有行家告诉金文珍,这只手袋应该是荷兰贵族的物品。也有人出钱向金文珍购买,被她婉拒,“它应该回到主人的手里,这是我们祖孙三代的心愿。”

  你能做得更多

  金家后人:微小的善行会像“蝴蝶效应”影响他人

  或许是遗传了祖父的善良“基因”,谦虚低调的金文珍总是在不经意间帮助他人,在敬老院采访时,她周围的老人、敬老院工作人员都竖起大拇指:这是个好人。

  作为新闻前辈的金文珍在退休后还从事老年事业,做慈善。她为自己定了一条规矩:除退休工资以外的收入,全部作为敬老爱幼的基金。她做志愿者,从最早为《上海老年报》筹备试刊,到为《上海小说》写新闻报道,再到后来去《大江南北》杂志社主持工作,金文珍的身份都是志愿者。大家给热心的金文珍起了个外号:“金点子”。

  金文珍老人常说,每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却是不可小觑,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微小的善行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退休后的近30年来,金文珍和老伴资助了浙江衢州、安徽蒙城的100多个孩子。金文珍的善举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如今,许多孩子已大学毕业,走出贫困的山区,有了不错的工作。

  世博会期间,金文珍看到一篇报道,谈到无臂书法家刘京生的故事,这让她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1978年,当时还在《解放日报》工作的金文珍接待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时年仅26岁的刘京生。他在工作中不幸被高压电击伤致高位截肢,听说上海的假肢好,便在同事的陪同下来到上海。

  假肢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刘京生感到生活没有了盼头,情绪也变得低落。得知刘京生的情况后,金文珍带着一张报纸去看望他,报纸上报道的是一位无臂者用嘴写字作画的事迹。金文珍鼓励刘京生:“你看,你和他一样,也失去了双臂,但并未失去对人生的希望与追求呀!你还有嘴和脚,可以用它们来代替手臂去谱写你的人生,你一定要对人生有信心,要坚强!” 

  一席话说得刘京生热泪盈眶,从那以后,刘京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他选择书法作为自己的爱好,每天坚持用嘴衔笔,用脚夹笔练习书法和绘画,如今他不仅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已经在书画领域有所成就。 

  金文珍的一席话,影响了刘京生的一生,希望的火种仍在传递。多年后,刘京生用脚为前来拜访他的一位无臂孩子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拿起笔,你能做得更多。”这一句话的力量,让孩子重新对生活鼓起了勇气,最终在达人秀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个孩子就是第一季中国达人秀的总冠军刘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时政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民生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娱乐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家装专版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国防教育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目击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摩登
   第C03版:摩登
   第C04版:潮事
一定要把这个手袋还给犹太家庭
新民晚报焦点/时政A04一定要把这个手袋还给犹太家庭 2015-05-29 2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