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绿灯者成了被剩下的“孤独的人”。上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的亲身经历,让行人闯红灯的话题再度升温,也让法治社会建设的艰辛,有了最生动的例证。法律与每个公民休戚相关,影响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人人都希望得到法律的保护,希望生活在法治昌明的社会。但当需要每个人用身体力行去维护它的尊严时,不少人却很“任性”。
探访
大小马路明显不同
今天上午8时许,记者在中山北路光新路口看到,红灯亮起时,绝大多数过马路的市民都停下了脚步,虽然有少数市民有些急切,从上街沿走了下来,站在了马路上,但被交警提醒后,马上退了回去。
相比之下,没有交警和协管员的小马路上,闯红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络绎不绝。在不远之外的镇坪路石泉路口,记者发现5分钟内,有13辆助动车和7名行人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一般只要看到车速缓下来,就会见缝插针地过马路,助动车车主更是高速地在车流中寻隙穿插。
一位交警告诉记者,在一些比如南京路、西藏路等大的马路或路口,因为有交警的严管,再加上路口宽、车速快,闯红灯的现象往往很少,日常行经的市民也已经形成了习惯,走到这里自然会遵守规则。相比之下,在一些无人管理的小路口,红绿灯往往只能对机动车起点作用。
市民
人多,伊拉不敢撞的
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位闯红灯的市民,一位姓严的年轻人是附近一家餐饮店的服务人员,江西人。对于记者的提问小严很反感,认为“完全是没事找事”。在他看来,他闯红灯是在很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时间,“我对自己负责。”另一位齐老伯是附近居民,他告诉记者,自己也不是经常闯红灯,如果大家都过去,也就跟着过去了。“人多,伊拉不敢撞的。”齐老伯说。
记者随后趁等红灯的时间,又采访了几位驾驶人。绝大多数驾驶人都态度鲜明地表示,闯红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影响了正常的行车速度,很容易造成拥堵,引发事故。“有时候他们突然从道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内‘冒’出来,真是活活吓出一身汗。”一位张姓驾驶员认为,乱穿马路是现在执法不严惯出来,“基本上不管,真要罚,也就罚几块钱。”他特别指出,一旦机动车与电动自行车或行人发生碰撞,由于交通责任很难认定,无论机动车有没有问题,都要赔。“这把他们惯坏了,总觉得你不敢撞他。”
对此,齐老伯有不同看法,“现在开车的根本不让人的,尤其是转弯的车,根本不管你,有时候绿灯过斑马线比红灯时还要吓人。”
交警
守法也是维护自身权利
“走路的和开车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是狭隘地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想过换位思考。”一位交警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法治素养的问题。“每个人不可能只扮演一种角色,有的时候你开车,但你总有走路的时候,这时候你就是行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
这位负责人认为,人人心中都应有一盏法治的红灯。当你在这盏灯前停步时,维护的不仅是法律的尊严,也是自身的权利。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