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送上及时雨
去年10月,凉城新村街道试点开展网格化综合管理工作,根据社情实际,设立了社区-片区-居民区-自治单元四级网格。实践中,街道发现,网格化在处置和化解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时作用显著。然而,居民区的一些突发性疑难问题,却往往因为基层权限和资源有限,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置,从而令小事升级。俗话说,有权、有钱才能办事。经过研究,街道决定做实片区网格,将人财物进一步向基层网格倾斜。网格内既有街道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又有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和一线人员;既有以公安巡警、公安交警、城管中队为主体的联合执勤队,又有综治队员、市容协管队员、社保队员及第三方管理人员等组建的巡查队。
除实行实体化办公、制度化运作外,街道为每个片区设立了专项资金,更高效地解决居民区的“急难愁”问题。街道办事处主任雷捷介绍,资金数额虽不大,却能为居民送上及时雨,申请流程也比较简单,直接由片区负责人批拨,省去了层层请示批复的麻烦。
挑刺抱怨变出谋划策
有问题向街道反映,层层传递后,如果遭遇推诿扯皮或没了回音,居民心里会产生一种管不好、也不必管的消极心态。街道负责人介绍,如今市委一号课题成果转为实施阶段,网格化运转机制进一步理顺,不仅通过视频监控和动态巡查主动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条块的资源调配和任务派发落实责任主体,快速回应居民的诉求。“手”和“眼”协调了,真正实现了“人到网格去,事在网中办”。
上传下达的渠道在网格中打通,这也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挑刺抱怨的声音少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多了,居民乐于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家园,用心守护、出谋划策。截至5月初,街道27个居民区网格工作站共自行发现解决问题3700余件,占街道总处置量的60%以上。
将服务内容做精做细
随着居民自治进入良性循环,街道也腾出更多精力来做深社区服务。负责人介绍,社区社情相对稳定,辖区路网“正气”,脏乱差问题相对较少。而另一方面,老龄化程度高,公共配套设施相对不足。
为此,街道在网格化信息平台中添加“自选动作”:社区服务,建立环境建设、平安建设、民生建设、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五大数据库,“这相当于一个社区服务配置的研判系统,帮助街道科学合理地决策。”负责人透露,目前,街道已梳理出共计1万平方米的闲置场地资源,将用于建立片区服务中心,届时,也将以大数据为依托,将服务内容做细做精。
通讯员 嵇丽娜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