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次发布的榜单来看,“百强”中有进有出,有的越来越强,有的淘汰出局,车市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2014年百强营收12318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百亿元”级的,从2013年的31家增加到38家;百强榜首企业的营收,从840亿元增长到905亿元,增长7.7%。百强新车销售589万辆,占市场销售总量的25%;其中“百亿元”级商家共销售422万辆,占百强销量的72.0%,高出2013年8个百分点。汽车流通市场的集中度稳步增长。
不过汽车经销商的日子难过也是事实。不要说整个汽车流通行业,就是行业中的佼佼者——百强经销商的生存状况,也日趋堪忧。2014年的百强数据显示,“三成经销商实现盈利,四成经销商维持收支平衡,三成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协会秘书长肖政三如是披露行业的生存窘境。
百强经销商的综合财务指标,2014年与2013年比较,毛利率下滑1.37%,净利润率下挫0.08%,股东投资回报率下跌至13.1%,较2013年下降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居百强榜的83家经销商(集团)的盈利能力,也面临很大挑战。他们2014年的营收增长7.39%,但毛利率却大幅下降14.33%,净利润下滑4.53%;他们投资增大的同时,回报率下降了3.14个百分点。让利促销是他们完成厂家规定销量的主要手段,赔本赚吆喝,零售价与进货价倒挂,已是普遍现象。
就营收和盈利而言,百强新车销售利润持续下滑,毛利下降2.6%;二手车营收占比2.4%,增长1.1个百分点,但毛利率呈下滑态势;零部件和维修服务收入占比有所下滑,毛利微增0.9%。新车、二手车以及零部件和维修服务收入占比下滑,源于客户流失,受到包括电商、服务连锁和O2O平台等外部竞争的冲击。金融保险业务由于商家更多重视,伴其收入增长,毛利有提升。
高库存是“万恶之源”,协会沈进军会长对此痛心疾首。不仅是新车整车,就是二手车甚至精品,库存的风险和资金的占用,均正在增大。百强整车销售平均周转天数由2013年的42天增加至48.6天;二手车周转,领先的8.5天,长的高达50天,平均周转天数26天;精品库存风险和资金占用攀升到了31%,较2013年上升3个百分点。高库存导致厂商矛盾凸显,沈进军呼吁“主机厂切实维护经销商利益,合理制定销量目标和商务政策,惟有如此,才可保证厂商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发达汽车市场上,美国经销商的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美国经销商人均销售效能提升、市场推广费用降低、运营效率提高,总体净利润率的维持较为稳定。我们应清醒地认识,新车销售端利润下滑是主流趋势,继续开发售后保养方面的潜力也并不大,汽车金融保险倒是个蓝海市场(美国这方面的毛利,占据经销商所有毛利的20.6%,而我国仅7.3%)。
业内专家建议,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百强商家乃至整个汽车流通业的生存窘境,开出救治市场的“药方”。从仅关注“销售”转向“销售+服务”双向并重;从关注“规模”转向全面关注经销商“盈利能力、盈利潜力和有效规模”;从关注“单体业务”转向关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组合协同。
经销商盈利模式应力求多元化,着力于内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组织/人才管理效率的提升。具体到业务结构的调整,快速提升二手车评估、置换、整备、销售全流程管理能力,实现二手车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巩固信贷、新保和续保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租赁和延保业务;其他衍生业务,选择性拓展服务市场的关联业务,提高客户的粘性和满意度。传统经销商不应抵触甚至畏惧来自电商等新兴销售模式的挑战,主动适应、转型或通过合作,才是一条有效途径。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