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传来好消息:经典儿童剧《马兰花》又将复排了。这部由儿艺老院长任德耀创作的作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国内几乎所有儿童剧院不断上演,仅中福会儿艺就排演过三次。它还曾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受到外国小观众的喜爱。最近,市委书记韩正在与本市18家国有文艺院团负责人座谈时也说,他小时候就看过《马兰花》和《宝葫芦的秘密》,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有人说,过去儿童剧之所以影响大,是因为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现在有了电影电视,就不需要进剧场看儿童剧了。不过,国际上有一个关于儿童剧的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小时候看过儿童剧的人,成年后经常进剧场和博物馆的是没有看过儿童剧的人的4倍。可见,儿童剧对孩子的艺术熏陶、情感陶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向少年儿童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儿童剧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兰花》又开,让人欣喜,证明了优秀原创作品强大的生命力。相信有许多70后、80后的父母,会带着孩子进剧场“怀旧”,而捧着iPad长大的00后、10后的小朋友,也会喜欢那朵“风吹雨打都不怕”的马兰花。
《马兰花》又开,也从另一方面给艺术工作者出了一个课题:今天的《马兰花》在哪里?中福会儿艺院长蔡金萍说,近年来,儿童剧逐渐走出了低谷,上海也有了国际一流的儿童艺术剧场。可是,最缺的还是好的原创剧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编剧都喜欢写影视剧本,可以“名利双收”。即便一些从事话剧创作的,也视儿童剧为“小儿科”。国产儿童电影更是如此。事实上,儿童剧的创作并不容易,需要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儿童剧的繁荣,还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比如,家长能否更多地带孩子看儿童剧?又比如,儿童剧有寓教于乐功能,教育部门能否将看儿童剧纳入艺术欣赏课程之中?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涌现出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