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马兰花》又开
邵 宁
  邵 宁

  今年“六一”,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传来好消息:经典儿童剧《马兰花》又将复排了。这部由儿艺老院长任德耀创作的作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国内几乎所有儿童剧院不断上演,仅中福会儿艺就排演过三次。它还曾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受到外国小观众的喜爱。最近,市委书记韩正在与本市18家国有文艺院团负责人座谈时也说,他小时候就看过《马兰花》和《宝葫芦的秘密》,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有人说,过去儿童剧之所以影响大,是因为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现在有了电影电视,就不需要进剧场看儿童剧了。不过,国际上有一个关于儿童剧的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小时候看过儿童剧的人,成年后经常进剧场和博物馆的是没有看过儿童剧的人的4倍。可见,儿童剧对孩子的艺术熏陶、情感陶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向少年儿童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儿童剧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兰花》又开,让人欣喜,证明了优秀原创作品强大的生命力。相信有许多70后、80后的父母,会带着孩子进剧场“怀旧”,而捧着iPad长大的00后、10后的小朋友,也会喜欢那朵“风吹雨打都不怕”的马兰花。

  《马兰花》又开,也从另一方面给艺术工作者出了一个课题:今天的《马兰花》在哪里?中福会儿艺院长蔡金萍说,近年来,儿童剧逐渐走出了低谷,上海也有了国际一流的儿童艺术剧场。可是,最缺的还是好的原创剧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编剧都喜欢写影视剧本,可以“名利双收”。即便一些从事话剧创作的,也视儿童剧为“小儿科”。国产儿童电影更是如此。事实上,儿童剧的创作并不容易,需要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儿童剧的繁荣,还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比如,家长能否更多地带孩子看儿童剧?又比如,儿童剧有寓教于乐功能,教育部门能否将看儿童剧纳入艺术欣赏课程之中?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涌现出新的经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长江客轮翻沉事件特别报道
   第A03版:长江客轮翻沉事件特别报道
   第A04版:时政新闻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奉贤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化/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10版:新民健康
   第B1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肯德基依法维权的启示
《马兰花》又开
摈弃“甘居中游”的心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虎妈与猫爸
路 见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马兰花》又开 2015-06-03 2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