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话题/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观众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出“金点子”
~~~——观众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出“金点子”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细节更完善 让精彩再延续
——观众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出“金点子”
张艺
■ 今年上影节开票首日,观众一早就赶到售票点排队买票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晚将落下帷幕。7天时间里放映的近400部影片,为沪上影迷勾勒出一幅长达百年的电影画卷。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各家影院,收集了观众、影迷们对电影节的各类建议,从电影的艺术表现、观影理念的转变,到电影售票、放映技术上的革新,以及对于市场的探索……无所不包。观众和影迷的支持和理解是上影节前进的动力,将促使其不断探索和改进,从而交出更完美的答卷。

  流程的安排与改进

  观众 王洪:7天的电影节转瞬即逝,许多影片都没时间看,很遗憾。电影节之后,如何把电影节所呈现的精彩美妙一直延续下去?建议在指定影院,继续放映一些电影节参展影片,把在仓库中沉睡多年的国产经典佳作拿出来让观众分享,如今年电影节放映的《武训传》《世界儿女》《十字街头》等优秀国产片,“激活”电影节历年参展影片的艺术宝库,使已成功举办18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响进一步扩大,让更多专业人士、影迷和普通市民充分感受光影世界的魅力。

  观众 吴毓: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海内外影星超过以往17届,但其参加的活动多局限于业界的“自娱自乐”。即便与观众见面,影院预先也大多没有告知。期望今后的影星活动多渠道地推出预告,尽可能组织影星到各个影院与观众互动,而不是局限于上海影城等少数几个影院,其他影院仅挂张海报和放映电影而已。让全市45家电影院都“星”光灿烂,熠熠生辉,进一步扩大上影节的影响力。

  杭州记者 “吴尊家的宝”:上影节期间活动多,场地也十分分散,对于记者来说,几个地方赶来赶去非常累。建议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多增加几个厅,让所有电影的发布会在一个地方举行。

  硬件、服务的完善

  影迷 杨小雨:我去的几家电影节指定影院里都有不少取票机,除了标有“上海国际电影节专用取票机”外,还有格瓦拉、天下票仓、猫眼电影、微信电影、蜘蛛网等各种取票机,甚至不同院线也有各自的取票机。这些取票机规格不同,屏幕也有大有小,让人搞不清这票子到底应该在哪台机器上取。为什么不能用同一台取票机呢?这么多取票机多占地方啊!如果以后在网上购好票,直接给一个二维码,在检票口‘扫一扫’就能入场,那有多好!

  影迷 “情有独钟”:在影城看了俄罗斯电影《回归》,很精彩。但迟到观众进进出出及随意占座,干扰了观影秩序,影响了其他观众。希望影院方能加强对迟到观众的有效引导,保证良好的观影环境。

  影迷 “蓝色冰点”: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会遇到梅雨天气,今年更是暴雨不断。虽然影迷的热情很高,但我想影院也该有些准备,例如可以在大厅内放上纸巾盒,供淋湿的观众取用,或者免费发放一次性雨衣,为那些没带雨伞的观众提供便利。

  影迷 “白妖精”:每年的影片清单(即《市民手册》)出来得很晚,今年几乎与排片表同时推出。让人看排片时很纠结,因为对片子不熟悉,看着片名也不知道是部什么样的影片。等网上开票了又傻眼了,发现找不到要看的片子,原来,网上有些影片的片名与《市民手册》上的翻译不一样。希望以后《市民手册》能提前些,排片也能多多考虑让观众少跑影院少赶场,虽然现在地铁发达,但观众在各影院间赶场还是感到很紧张,请假成本也高。

  影迷 吴晓路:对于影迷来说,不应该盲目追随热门片。有一年放映的《皮娜》就是最好的例子,门票被黄牛炒到200元,但很多人看了半小时就退场了。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今年戈达尔的《电影史》等等,更适合“骨灰级”影迷朝圣,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难免晦涩。我建议,以后的电影节期间,排片表和《市民手册》可以提前发,让普通观众好好研究一个星期,在第一波“秒杀”潮后买到自己心仪的电影票。另外,对于参展和参赛影片,希望能在网站上提前做介绍。

  影迷 宝珠:电影节开票当天,说好是早上8时售票,而我在7时45分时,就发现淘宝APP上已经是红红的一大片,很多票已售罄。提前售票又不告知,这点不妥。此外,原先说淘宝电影是独家票源,而此后格瓦拉又放出来很多票。希望今后说好的规则不要随便改动,不然容易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影迷 “萝卜头”:我有一部想看的电影几乎在瞬间票就全部出空了,但上海影城门口有“黄牛”却对我说,他手里票量充裕,有现票,但只卖给“想看和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这就让我很搞不懂了,为什么秒杀的票子,那些“黄牛”却有票源呢?我建议上影节以后全部实行网上售票,同时筛查用户平台,用技术手段维护购票的公平,降低广大影迷买票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新片的普及和推广

  影迷 王充仁: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霸王别姬》(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两部戏曲电影列入纪念展映单元,其实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未来中国电影在内容上应该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电影是舶来的艺术,中国电影如果只是一味跟着外国走,那只会永远被甩在后面,成不了世界级的话题。建议以后电影节多放一些本民族的经典影片,让观众了解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

  影迷 居骏:每年电影节都会有一些加场,我不知道加映场次的影片其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这当中是否考虑过影迷的需求因素?在我看来,影迷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以后的上影节,是否可以为影迷专门开辟一个网上通道,让主办方及时了解影迷的反馈,设置一个交流平台,给影迷一个加场或放映影片的呼吁渠道和途径。

  影迷 Royal Chen:每届上影节总有几部经典片的票源比较紧张,其实整个上影节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片子。今年入围金爵奖竞赛单元的影片不少是名家之作,如曾经拍摄过《西伯利亚理发师》的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中暑》、中国台湾导演王童的《对风说爱你》,《太极旗飘扬》的导演姜帝圭的新作《长寿商会》、日本名导黑泽清新作《岸边之旅》,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培养起来的“嫡系”导演霍建起的《1980年代的爱情》,都是十分值得一看的好片。

  建议组委会在明年的工作中加强对参赛影片及其导演的宣传,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好导演的好作品,祝上影节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张艺 整理

  有关方面的回应

  ■ 《市民手册》编撰者姚先生对有关《市民手册》上的影片买不到票的意见做了解释。手册上有名字的影片最后没有排片放映是因为出于种种原因,如片子过不来了等,这对于每个电影节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市民手册第一页其实有标注:“实际放映以影院排片为准”。“以后我们会在这方面更加注意。其实在我们电影节官网上,很早就有了参赛片和展映片的介绍,影迷可以提前上网查阅。” 

  ■ 影院方面也虚心接受了影迷的批评建议,不少院线经理承认,在电影节大量排片的“轰炸”下,影院的服务有疏漏之处。新天地UME影城唐经理说:“影迷关于雨衣和纸巾的提议很有实用性,我们会尝试在服务上更为细致周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评论
   第A14版:专版/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聚焦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让细节更完善 让精彩再延续
广告
新民晚报话题/文体汇A12让细节更完善 让精彩再延续 2015-06-21 2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