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时政·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松江区中心医院活跃着2200多位民间助医志愿者~~~
松江区中心医院活跃着2200多位民间助医志愿者~~~
松江区中心医院活跃着2200多位民间助医志愿者~~~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江区中心医院活跃着2200多位民间助医志愿者
杏林义工风雨无阻来“上班”
金志刚
  本报记者 金志刚

  “一点爱心,一点改变”是杏林义工的服务口号。每天上午8时至11时和下午1时至3时,这群“绿马甲”们都会坚守在医院的门诊大楼门口、挂号收费处、药房窗口外、病房内……他们虽不懂救死扶伤之术,但他们以热心和善心,温暖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患:维持秩序、协助挂号、陪同社区孤寡老人就医、在儿童病房给生病的小孩补习功课或一起做游戏、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出院……

  义工队伍

  从22人到2200多人

  吴晖是杏林义工服务总队队长。在2011年创立杏林义工之前,他已经创立百姓义工等其他公益团队,“做公益,总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总会遭遇不理解的目光,我甚至一度想过要放弃。其实,杏林义工最初的创意并不是我的,而是区中心医院党总支书记俞华。”

  俞华告诉记者,“当时,两次外出让我们有了创建杏林义工的想法,一次是去台湾学习考察,我看到那边的医院,义工或社工的作用非常大;另一次是去区里参加一个表彰大会,我听说松江已有百姓义工,当时我就找到吴晖……”

  “被尊重、被重视,是我们做公益的一大动力,没有什么比得到这样的支持更让我信心十足了。”吴晖说。于是,“杏林义工”诞生了,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不仅从当初的22人发展到现在的2200多人,建立了10支标准化服务队,包括以退休人员为主的“夕阳红”、以全职妈妈为主的“娘子军”以及7所大学的志愿者队伍、松江二中的高中生志愿者队伍;服务范围也从区中心医院辐射到松江区乐都医院、松江区妇幼保健院、松江区泗泾医院等其他医院。如今,每天近60名义工活跃在各个岗位上,到2014年12月底,已累计服务接近10万小时!如果要说服务人次,仅从2011年6月到2014年7月,杏林义工已累计服务116.5万人次!

  医托质疑

  没工钱那么卖命干啥

  6月的一个周四下午,记者来到松江区中心医院,在心电图检查室叫号服务台,68岁的费雅芳阿姨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给病人拿号、叫号。工作虽简单,但难得的是坚持,费阿姨从2011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只要排到她的班,风雨无阻倒两次公交车到医院“上班”。

  64岁的勾桂菊则是这支“夕阳红”分队的负责人,她还是杏林义工服务总队的副总队长。她是北京知青,早年与同是知青的爱人在云南插队,后来迁居江苏太仓,2011年爱人所在的单位在松江设立办事处,已经从小学数学教师岗位上退休的勾阿姨就随爱人一起来到松江。不过,那时一天做三顿饭的“常规工作”令她总觉得生活有点无聊。2011年11月的一天,爱人陪同事到中心医院看病,发现了“绿马甲”杏林义工,回家就嚷:“老婆,我替你找到‘新工作’了!”

  “新工作”就是当杏林义工。勾阿姨如愿穿上了“绿马甲”,从此天天在医院指路、解答问询、维持排队秩序、指导患者填写病历……在中心医院,和杏林义工一样锲而不舍长期“驻扎”的,还有一些医托。面对这些“熟面孔”,勾桂菊和她的伙伴们也常常悄悄地提醒患者。一次在妇产科勾阿姨悄悄提醒一对小夫妻提防“医托”,没想到自己被“医托”盯上了:“那个30多岁的女人整整跟了我一天,我到哪她就到哪。”勾桂菊说,她被跟得心里直发毛,最后,对方还抛来一句:“多管闲事,你小心点!”

  几天后,勾阿姨又在妇产科遇到那张“熟面孔”,刚要避开时对方却叫住她,问道:“你们做这个,有没有钱的?”听勾阿姨说没有,对方十分惊讶:“没有钱你那么卖命干什么?你们也太傻了!”勾阿姨笑笑,傻不傻,别人可以不知道,但自己心里清楚。

  “夕阳红”队伍里“痴心”的不止勾阿姨一人。70岁的王梅玲,丈夫手术住在中心医院,她就先照顾好丈夫,得空就赶来加班;还有吴巧华阿姨,有一次下雪天,她上午值了3个小时班,中午进办公室才脱下鞋子,袜子全是湿的,脚趾都被冻得红肿……

  源源不断

  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

  杏林义工队伍中,“一老一少”是绝对主力,老的是社区里的退休老人,少的则是松江大学城里的大学生,7所大学在杏林义工中有专门的志愿者队伍,例如华政“青春义站”、东华“心馨绿动”、农林“缘星”等,他们“一天一个大学”,一周不间断,主要工作在儿童病房,陪孩子们游戏,制作手工,还给住院的孩子补课。

  记者探访中心医院时,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女生康丹丹正和伙伴们一起为孩子们服务,她是第一次做杏林义工,不过已收获满满:“孩子们真可爱,我真不知道一个下午的时间,是他们得到的更多,还是我们得到的更多。”

  如今已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的马博则是杏林义工的“元老”。马博和他的同学们是杏林义工第一批大学生义工,这些90后大学生们非但不显娇贵,反而很有担当。作为对志愿者的支持,中心医院对每位义工每人每天补贴5元的交通费。虽然从大学城到中心医院有直达的公交车,但马博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班”。“既然交通补贴没用上,我就捐掉吧。”2011年暑期结束后,马博把攒下的220元车贴如数投入了杏林义工办公室内那个爱心募款箱内,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他说,其实,有如此“义举”的,除了他,还有很多“同事”,如今,那个募款箱已经积攒了一笔不小的善款。

  体检奖励

  转手送给更需要的人

  杏林义工能发展壮大,持续运作,与其本身的一些制度密切相关。例如,义工招募采用“双向选择”,上岗后先试用三天;义工平时工作采取严格的“排班制”,要求排到班就准时上岗,实在有事不能上岗,必须“调班”或通知分队协调别的人手。

  当然,作为一个民间义工组织,得到医院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也非常重要。在松江区中心医院官方网站首页上的显眼处,“杏林义工”拥有与“专家门诊”和“体检中心”等并列的快速通道,在医院门诊大楼底楼大厅的一旁还专设有“杏林义工”的办公室。

  吴晖说,服务在第一线的义工们有时也会发现医院的不足之处,每一次,他们提出的建议,医院有关部门从不敷衍了事。“有一次,我们的志愿者提出服务台提供的轮椅太少,无法满足病患的需求,第二天,医院便新增了几台轮椅。”春节医院举行联欢会,也邀请杏林义工的部分成员一起参加,还专门评选出优秀义工并颁发奖品。

  虽然义工们的初衷都不在于取得任何回报,但中心医院却为杏林义工们推出了“时间银行”,“服务满一定时间就能兑换一定的奖励,给大学生的多是学习用品,给老年人的则是不同价位的体检,这个贴心的举措特别让‘夕阳红’队的老年义工们感动,不过我们的志愿者领到免费体检奖励,很多人转手就捐给了社区里的一些贫困老人。”吴晖说。

  【记者手记】

  很充实,很快乐

  杏林义工已经4岁了。以我的观察,这个义工项目带来了“三方受益”。一是病人受益,看病不怕不熟悉流程,腿脚不方便可以预约接送接诊,儿童有了补习的老师,当然好;二是医院受益,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支出,医患矛盾也减少了,也很好;三是义工受益,老人们老有所为,大学生融入社会,更重要的是助人同时收获快乐,非常好。

  这三个“受益”中,我最看重“义工受益”。就拿勾桂菊阿姨来说,做义工前,她常常动不动就“抛”下爱人往太仓跑,还“发明”了一个“自娱自乐”的消遣方法——每天乘着公交车满松江兜兜转转,“一天就能把城区里的大小超市都逛一遍。”而现在,她很充实,很快乐。

  正是需要让义工“有所得”,义工项目才能长久发展,并且凝聚更多的人心和力量。杏林义工开展服务后,不少接受过服务的患者也“转身”变成了志愿者;松江区中心医院的很多医生也变成了志愿者,从医院走向社区、贫困山区,开展杏林健康讲堂等公益活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评论
   第A14版:专版/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聚焦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杏林义工风雨无阻来“上班”
团队简介
义工因何受益?
新民晚报时政·要闻A02杏林义工风雨无阻来“上班” 2015-06-21 2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