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细品夏季音乐节“为生活加料”
~~~——细品夏季音乐节“为生活加料”
~~~——细品夏季音乐节“为生活加料”
~~~——细品夏季音乐节“为生活加料”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典音乐通过“+”,不再高冷
——细品夏季音乐节“为生活加料”
朱光
■ 户外巨幅投影装置 本版图片 记者 郭新洋 摄
  在西方古典乐界“歇夏”的时候,美国纽约爱乐乐团整团驻扎上交音乐厅,昨晚以一台“纽约加辣”的音乐会揭幕上海夏季音乐节(简称MISA)。虽然“加辣”是英语“Gala”(节日)的音译,但是其暗含着古典音乐也可以为生活“加料”的意义。上交音乐厅,真的被“加料”,从外墙投影数字节目单、广场上摆出创意集市,到厅内的音乐会不仅能听还能“看”,以及专为孩子们设计成“职业体验”的青年音乐会项目……古典音乐,通过一个“+”,不再高冷。

  音乐形式“加”更多

  “古典+”(Classical+)是此次夏季音乐节的主题。广场上,专辟了音乐集市;走廊上,飘扬着“Classical+”的旌旗。

  昨晚的交响音乐会,也偏美式风格。纽爱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携当红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演绎了伯恩斯坦作曲的音乐剧《西区故事》组曲;而擅长在古典音乐中注入爵士元素的乔治·格什温作曲的《弦乐摇篮曲》,也颇为轻松愉悦……

  古典并不是夏季音乐节的唯一基调,仅在音乐形式方面,就拓展到流行、现代等多个领域。今晚的弗拉明戈吉他大师帕科·佩尼亚音乐会将凸显西班牙人在苦难中迸发的生活激情。弗拉明戈作为独特的西班牙民族音乐,向来以澎湃和隐忍兼具,享誉全球。简约主义先锋史蒂夫·赖希、“管风琴狂人”卡梅隆·卡朋特,也将分别在15日和17日,颠覆传统古典音乐的结构,带来轻松甚或疯狂的乐音,让上海市民能感受现当代音符的跳跃,以及对传统音乐的突破。

  音乐会加入视觉欣赏

  一度,曾为欣赏音乐会的爱好者应该被称为“听众”还是“观众”而引发过争论。

  通常,进剧场的艺术爱好者都被称呼为“观众”,但是严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觉得“音乐会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看的”,因此,欣赏音乐会的人应该被称为“听众”。

  但是,今年MISA有多台“视听音乐会”,打破了“音乐会不能看”的“传统”。首先,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被赋予“3D多媒体舞台剧”的新样式。7日上演的这台音乐会,将多增加一名舞者茱莉亚·玛赫。她的双足会被6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捕捉后,放大到3D屏幕上。观众入场后,需要戴上3D眼镜,一边欣赏绕梁的音乐,一边观赏屏幕上的“飞足”……视觉感受,会更加强节奏的律动,甚至展现旋律的“线条”。

  与两部电影相结合的视听音乐会,可能还会吸引数量更加庞大的影迷入场。库布里克于1968年导演的“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之作——《2001太空漫游》,以及沃卓斯基兄弟导演的科幻大片《黑客帝国》,在音乐会举行期间,都将开启音乐厅里的顶天立地的环幕。观众可以一边欣赏这两部电影的原声,一边观赏环幕上的电影片段。这种全身心被包围在视听盛宴下的感受,是当今视听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极致。

  除了音乐加好莱坞大片,音乐还能加歌剧电影。歌剧电影《夜莺》《伊莱克特拉》《茶花女》也将以“歌剧电影音乐会”的形式呈现,成为14日、15日和16日的亮点。

  音乐集市加入市民生活

  观众入场线路在MISA期间也改换成从西门进,沿途有六个白色大棚,棚内有十余个摊位。

  除了必备的餐饮配套之外,不少摊主是从网上征集来的音乐爱好者。胡平夫自己经营进出口贸易,却热衷于从故纸堆里翻捡一些音乐会节目单,并把这一张张发黄发脆,甚或“吹弹得破”的纸张,纳入文件夹。他亮出一份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上交”前身)于南昌路47号法国学校(现在的科学会堂),举行的“夏季露天音乐会”的节目单,颇为应景。节目单上还能看到当时把“西贝柳斯”翻译成“西百里士”,颇为有趣。

  最为有趣的是,这些被称为“摊主”的音乐爱好者,其实都不太愿意“卖”货。他们更多的是来展示藏品,以求同好。胡平夫在3年时间里收集了近300多份音乐会节目册,还按照“上交主题”“国内演出”“独唱独奏”等方式分门别类。此外,他还带来一摞黑胶唱片。市民路过一个唱机摊,发现这里不仅展示着各类转速的唱机,还摆放着若干上交的唱片。这位“摊主”名陈沫,也义正辞严地连连摆手:“不卖,不卖的!”集市上还有明信片、邮票等各类文化藏品展示。能买到的,集中在冰淇淋、饮料、甜点、小吃等美食摊位。

  集市每天18:00启动。走在复兴中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当晚演出节目单被制作成投影,投射在“馄饨皮”的外墙上。走到集市尽头,还能看到一件巨幅投影装置,原本是林肯艺术中心委约作品,名为《慢舞》(《Slow Dancing》 见下图)。在三个巨大的屏幕上,轮番投影上43位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舞者,被放慢30倍速的舞姿影像。这43组、每组10分钟的超现实“极慢舞蹈”曾经安置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轰动一时。因为它能呈现出舞者的“无重力漂浮感”,以及其呼吸、肌肉和表情的细节,其缓慢节奏呈现的微妙细节,会让观众形成满满的期待。进入音乐厅,则能看到一个数码相片打印机,不仅可以打印手机里的照片,还能加上漫画效果和手写字体的祝福语。一旁,还有微信二维码展示板,提示观众,只要在厅内,打开手机蓝牙功能,然后摇一摇,就能收到电子节目册。这也是“节能”新举措。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音乐集市服务大众的志愿者,是一群听障人士。在徐汇区业余大学蒋颖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能为市民指路,解决基本问题。看到服务自己的工作人员特别卖力,参观者特别自律,音乐集市秩序井然。

  孩子加入台前幕后

  音乐节不仅欢迎乐迷,也加入了面向青少年的内容,向他们敞开大门。

  夏季,暑期,是孩子的天地,在夏季音乐节里,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纽爱还带来他们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教育音乐会品牌“青年人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9日举行的“假装在纽约”纽约爱乐青年音乐会上,参与台前幕后工作的,多为10岁至16岁的中外年轻人。他们负责引座、发放节目册、翻译等服务观众的工种。这一类带有“职业体验”性质的活动,是青少年融入剧场礼仪的切身教育,也是融入音乐氛围的直接感受。

  与此同时,“梦想舞台”则汇聚了上海本地,甚至是国内外最优秀的学生艺术团体。此番,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学生合唱团、波兰国家青年爱乐乐团将陆续登上“梦想舞台”一展身手。另一支登台的新生力量——上海学生民乐团,将在MISA期间宣告成立。民乐、交响、合唱交相辉映、中西对话,充分展示出年轻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教委和上交的大力推动下,已连续三年倾力打造的MISA教育品牌活动“上海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将在今年再度升级。约翰保罗学校艺术团、美国意奥兰尼学校、上海学生合唱团、上海学生器乐团、上海外国语大学Across人声合唱团、四川雅安合唱团等7支学生音乐团体,将通过经典再现、联合演出、交响合唱等多种形式,演绎对音乐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将于14日“乐耀星空”。而本报小记者团的全程采访,更将记录下同龄人的动人时刻!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扫一扫
悲情梅西实在没戏
古典音乐通过“+”,不再高冷
上海夏季音乐节昨晚开幕
新民晚报文体汇A11古典音乐通过“+”,不再高冷 2015-07-05 2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