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十个月,我在奉贤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指挥办公室的所见所闻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崇德创建一座文明城
——十个月,我在奉贤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指挥办公室的所见所闻
翁 杨
  ◆ 翁  杨

  去年油菜花怒放的季节,应市文明办老领导之约,我走进了奉贤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指挥办公室(简称区创建办),我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好家风好家训材料,汇编成集子。奉贤正在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培育活动,以好家风推动“敬贤、学贤、齐贤”文明风尚的形成,这种创新居全国之前列。奉贤,上海之南郊,民风淳朴是它的特色。十个月,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对区创建办同事们的了解,跟他们结下的感情,是我难忘的。

  好家风, 打开幸福和谐之门

  记得登上25楼区创建办办公室,就见到了区文明办主任王秋萍和她的伙伴。王秋萍,端庄雅致,鹅蛋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神睿智态度祥和,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育人有术的好老师。一问,果然是教师出身。就这5名区文明办的普通干部要面对116万人口的创建工作?秋萍告诉我,虽说奉贤区地处远郊,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创建的硬件也无法与中心城区媲美,但有区文明委领导和百万家乡父老的支持,他们有了“创新推出以家风滋养道德、引领风尚,助力创建的新思路。”好家风能成为打开幸福和谐之门的钥匙?原来,奉贤“贤文化”的基因——“自立、诚信、友善、和睦、勤俭、孝老、爱亲”给这个团队带来灵感,杨王村的成功典范又有了行动的表率。

  在杨王村,我看见齐刷刷的数十幢联体别墅矗立在田野上,道路整洁,各种公共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农民们在漂亮宽敞、设施完备的新楼房里居住。每家门口都张贴着“星级户”评星情况、“党员之家”等标识,每户的客厅里都挂着自家的家训、治家的格言。2006年,为了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杨王村发动全体村民写家训,并把征集的家训进行展示、评选。“评议家训”成为村民相互学习、交流、督察的过程,好家风形成了向善向上的好村风、好民风,杨王村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村民们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一个“全国文明村”由此诞生。

  在庄行镇,红红火火的“菜花节”迎来数以万计的四方客。村头、田头一排排“绿树”上挂着的家训、家风故事吸人眼球,游人纷纷驻足阅读。《情义前夫生死关头“扛”起前妻一家》邬引军的故事催人泪下……

  在西渡小学,负责未成年工作的“孩儿王”倪宏带我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人团聚活动”。几个月前,20多位青年志愿者主动与父母在外打工的小学生结成“临时家庭”,“新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家训、治家格言并督促孩子如何落实。电话诉衷肠、递上一份爱心小礼物。“新家长”的言行使这些缺失父母关心的孩子得到了雨露滋润。如今再次团聚,孩子和“新家长”都很兴奋。学校老师说孩子们的性格变活泼了,学习成绩迅速提高了,好几个学生被选上当班干部了。“孩儿王”说,下一步全区将有数百名青年志愿者纷纷加入“新家长”行列。

  在四团镇我看到了奉贤最古老的家谱。住在这里的抗战英雄潘晋尧20多年来坚持自扎花圈,清明带领全家四代和族里人为烈士扫墓、祭奠英烈。10多年来他给9个村的130多名贫困户送钱、送物、送关怀,还用离休工资资助10多位贫困学子读上了大学。被称为“爱心长者、慈善之星”的潘老家教有方,他的儿女、孙辈和曾孙子都乐于帮困、乐于助人。 

  文明风青睐奉贤。这里老小区整修一新,新城区高楼迭起;道路整洁宽敞,绿化带生机盎然;出行井然有序,居民淳朴友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露脸,一队队排列整齐的志愿者奔赴各自的岗位,开始每天一小时的“志愿服务”。漫步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讲文明树新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益广告,走进一些居民小区,门口贴着的一条条家训令人回味无穷。

  秋萍送我一套市民的艺术作品:“新廿四孝”剪纸画与书签、一套奉贤区编制的丛书:《经典诵贤》市民读本、《奉贤“贤文化”教育读本》、《奉贤区中小幼“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设施一流的区图书馆、168所道德讲堂,还有数百个活动课堂都在开展“诵读经典”和“讲述家风故事”的活动。广场视频、展板宣传、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微电影、戏剧表演、方言故事、演讲比赛、唱歌、舞蹈、剪纸、土布贴花各类传播手段都以百姓爱看、爱听的方式讲述“家风”。贤人是榜样,榜样如春风。  

  拍着拍着,

  央视记者的眼睛湿润了

  今年一月,中央电视台首席记者陈雯对我说,《贤城家风小故事》一书中100多个百姓故事都很感人,她想和摄影记者庞清珊一起随机抽几个采访一下。《媳妇卖房救婆婆》中的主人翁李翠花就这样在单位突然接到电话,接受被“突然袭击”的荣幸。

  由区文明办副主任董丽红带路,大家顾不上吃午饭,走好多路找到李翠花家。李翠花急急忙忙赶到家时,脸色红润、因病智商只有四岁的胖婆婆早已吃完了媳妇请亲戚特制的饭菜,端坐在凳子上啃着一个鲜橙。5年前,婆婆患了重症胰腺病,此病来势凶猛存活率只有1%,但抢救的费用要花上几十万元人民币。李翠花当家做主毅然卖掉自己唯一的一套住房,56万元全用在对婆婆的救治中。苍天不负爱心人,婆婆得救了!这样的故事,是不被功利的人们所理解的。这样的品德怎么不会被传为奉贤的美谈!

  看得出老太太很爱美。她在客人面前显摆手上的花戒指,脖子上的金项链,笑着说:“独一无二,漂亮吗?翠花家务全包,待我最好。”大家被她孩儿样的神态给逗乐了。想着清秀、瘦小的李翠花一边要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一边要帮150多斤重的婆婆洗澡,还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她一定很累、很累。但她笑着说:“钱没了,可人抢救回来了,我们全家现在很幸福。”她每天中午,基本是冷饭就着开水、乳腐地对付。亲眼见着如此情形,摄影记者的眼睛湿润了。

  “我这样做,女儿会看着学,孝敬长辈是我们小辈应尽的责任。”李翠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好家风的真谛。

  完成了几个人物的视频拍摄后,陈雯说:“今天庞大记者一边拍摄一边流热泪,真是少有的表现啊,他被李翠花感动了,看来他找媳妇的标准要提高了。作为媒体人我们觉得上海奉贤区还有好多好多感人的故事,我们还要多次来打扰。”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专题重点表扬了“奉贤好家风”。李翠花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无数的百姓。  

  群像:

  各自的风采与统一的精神

  看着奉贤各类汇编成册的8.8万条家训、6000多个家风小故事,我要说一说那些收集文明的文明人的故事。

  【小阿姐设宴】

  要实现“全国文明城区”这个家乡梦,按照评比的指标体系要攻克的难题很多,方方面面的压力都汇聚在创建办的面前。每天需要上报领导,下传基层,王秋萍的格言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专职创建工作的肖云说:“我们的主任在工作思路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在工作干劲上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执着劲,她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其实秋萍身患好几种病,但看上去她总是累不倒,病不垮。脸色差了,她涂点粉;胃不舒服,她穿上紧身连衣裙;要上台发言了,她抹点口红。我心里明白,她注重形象,每天精神抖擞指挥若定,为的是给创建人一种鼓舞和力量。秋萍留给大家的印象是“站位高、可交心,好上级、小阿姐。”小阿姐看到大家任劳任怨,不求任何回报,就想表表自己的心意。一个周末傍晚,我受邀走进某餐厅,两大桌丰盛的菜肴,以为是公家的宴请,没想到,是并不富裕的秋萍拿出数千元钱慰问大家。秋萍说:“大家刚刚完成了一项大活动,今晚休整一下。小阿姐请大家补喝我女儿的喜酒,按照八项规定,坚决不收一分礼金。”

  【电梯惊魂】

  秋萍的助手董丽红辛苦工作,大苹果脸变成了小苹果脸。熟人说她瘦了好多,她笑着说,好,省得减肥了。有同伴报料说她受到了惊吓。有一天凌晨一点半,董丽红总算忙完了工作准备回家。此时客运电梯全都停了,唯有一部货运电梯还能工作。创建工作有开不完的会,干不完的活。她只能利用夜晚时间,完成要书写的各种材料。她常常深夜一人回家。这天电梯从25楼到18楼突然停住了,顿时惊恐的心快跳到嗓子口了,好多恐怖的镜头在脑中闪现。只见电梯门打开的瞬间两位壮汉闯进,瞬间3人都不由自主地大叫起来,真是“半夜惊魂”!原来也是别的工作组成员!

  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董丽红一家坚持10年在除夕夜出发去江苏海门陪一对孤老过年。帮助孤老建房子、添置家具……让孤老感觉“孤老不孤”。董丽红说那对孤老原本是婆婆救济的,后来变成全家资助的对象。在婆婆的影响下,董丽红夫妇还结对帮扶了2名大学生。15岁的女儿从2008年开始,每年将省下的600元压岁钱寄给云南的同龄贫困学生,将爱心包裹寄给贵州的贫困学子。

  【帅哥与孤儿】

  85后“帅哥”叫王滢涛。1米85的身高,72公斤的体重,轮廓分明、皮肤白皙、体态健美,走哪都会有很高的回头率。帅哥负责区网络文明传播工作,领导着一支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开通微信、微博、文明网,“好家风、好家训的故事”、“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中央、市文明办的精神迅速传播。大型网上祭奠活动、网格化管理搞得风生水起,帅哥拥有众多志愿者粉丝。一日中午,正巧听到“帅哥”打电话订购10多罐奶粉和30包纸尿裤,感觉很奇怪。还没谈恋爱的他怎么会购买孩子的物品?周末,“帅哥”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看看入驻在奉贤的上海广慈残疾儿童福利院,乘上他的车我参加了“海归团”的慈善活动。10多个留学归来的奉贤年轻人自愿抱团,大家推选“帅哥”当头儿。他们捐赠了好多奶粉、尿布、饼干、糖果等物品。大小不一的几十名残障儿童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参观孩子们的房间,欣赏孩子们欢乐的歌声,帅哥悄悄地对我说,其实这些可怜的残障孤儿每人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说着说着帅哥流泪了……回程见每人都购买了残障少年自制的广慈爱烘焙手工饼干,我为这些年轻人的爱心而感动。帅哥说:“随手公益应该成为我们净化灵魂的习惯。”

  为了创建,这群8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付出很多。“拼命三郎”杨洁兵,“活地图”赵丹军,“马大姐”马瑶,“美妈”肖云,“暖男”徐清,“娇娇女”曹雨栀……创建办里的故事还有好多。他们自定“365天天是创建日”、“早上班晚下班是新常态”、“为家乡的荣誉而战。”他们在自娱自乐中淡化工作的艰辛;他们无怨无悔、不计报酬地默默奉献着。他们说,没有什么果实比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得到更甜蜜,没有什么花朵比靠自己的辛勤浇灌生长绽放更美丽。  

  今年2月,奉贤区被中央文明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区”,区委书记周平代表奉贤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沉甸甸的奖牌凝聚着奉贤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的结晶,也圆了多年的创建梦。今年1月28日,传来奉贤小伙周华成功为美国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的消息。5月,邬引军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6月,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举行的“2015年DI全球青少年创新思维”总决赛中,奉贤区由汇贤中学和奉贤中学学生组成的两支代表队在各自参加的项目中取得第1名和第5名。DI意为“为达到目标而充分发挥想象力”,DI起源于美国,是充分体现动手动脑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教育项目。奉贤中学团队获得技术与机械类高中组第5名,是中国9年来参赛该组别的最好成绩;汇贤中学团队击败88支各国优秀团队获结构类初中组第1名。“奉贤娃想象力世界第一”的喜讯传遍了贤城。  (本版摄影:王菊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专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用崇德创建一座文明城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B12用崇德创建一座文明城 2015-07-05 2 2015年07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