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首演曾引发“骚乱”
1913年5月29日,斯特拉文斯基为现代芭蕾而作的《春之祭》在法国巴黎首演,引发的争议,可以用“骚乱”来形容。斯特拉文斯基曾在自传中描述,在创作完《火鸟》的最后一页时,《春之祭》的幻象在他眼前稍纵即逝:“我好像看到一个庄严的异教仪式,睿智的长老们围坐一圈,看着一个年轻姑娘跳舞,一直跳到死为止,成为取悦春神的祭品……”他的画家朋友罗力奇热情地支持他的奇思妙想,并担任了这出芭蕾舞剧的编剧,舞蹈家尼金斯基负责编舞。
历史上没有一台演出引发如此重大的“骚乱”。首演当晚,观众认为音乐“粗野、凶猛”,芭蕾舞的场面“渲染”了异教徒……当时报纸曾报道说:“圣-桑在演出不久后就站起来,冷嘲热讽之后离席;拉威尔大声叫喊着‘天才’;德彪西则恳求大家安静;一位评论家高声叫喊这是一场骗局;奥地利大使放声大笑;一个发出嘘声的男子被邻座女观众打了个耳光……”不过,据传,《春之祭》的上演,引发了时装设计女神可可·香奈儿对斯特拉文斯基的青睐,两人随之相恋。一年后,《春之祭》以音乐会形式复演,却受到观众的欢迎。
如今,这部“打破20世纪舞步”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编舞大师的试金石——很多功成名就的当代编舞大师都拥有各自的版本,从皮娜·鲍什、莫斯利·贝嘉到沈伟等……
中国首演3D舞台版
上交音乐厅主厅舞台的主要位置依然留给上交,天幕位置新垂下来一块巨大的3D屏幕。舞台右侧留有一块全黑的角落——那是茱莉亚·玛赫跳舞的地方。在上半场,她还担任讲解员,讲述了《春之祭》百年前的遭遇。
3D技术与这一作品的融合,是从下半场开始的,需要观众戴上3D眼镜观看。脱去黑色西装的茱莉亚,穿着白色短裙,首先用手指做出绘画的动作。3D屏幕上出现了一抹红色字符,随着她指尖的运动轨迹,继续凭空“画”出几个红色字符。随后,屏幕上出现了茱莉亚的身影,与黑幕前的真人舞动同步——只是幕中人,被红色字符幻化出的洪流包围、纠缠,不得脱身。偶尔也有唯美的画面出现。当一个个仿似星尘的蓝色圆点从观众身后冲向屏幕时,颇有浩瀚宇宙之感。此时,静止卧在地面上的茱莉亚,其姿势被设计成如花朵般的图案,快速旋转到景深处。当然,也有诡异的场景。明明看见茱莉亚在黑幕前跳着如同男子般雄浑的舞步,却看见屏幕上只有她的手脚出现,还连成一张弓……
《春之祭》的乐音,始终有着一种怪异的和谐,旋律并不优美,但是节奏相当鲜明。就在众人困惑地看着茱莉亚的手脚连成弓不久后,忽然,她瘫倒在地。轰鸣中的音乐戛然而止,演出结束。
导演表现人被科技湮没
虽然观众席里爆发出掌声,但是也有不少观众觉得并不“过瘾”——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感慨到:“舞蹈演员的身材真好啊,但是3D看起来没什么太大的震撼呀!”
导演欧博梅耶说,他的灵感来自现存最古老的斯拉夫文字——格拉哥里字母和矩阵空间。“我表达的是一个女人,在她自己创造的祭奠仪式中,慢慢被一片像素湮没。”因此,开场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文字格拉哥里字母,结束的画面是《黑客帝国》里用的现代编码。而这些编码,真的是制作这场演出的影像,所用到的代码。“我们看着这位跳舞的女孩,最终被融入、稀释到高科技创造出的虚幻之中。”他并不想判断科技与人性的平衡过程中,何为好,何为坏,只是想让观众思考。
为了实现这种交融,舞者茱莉亚的腹部藏有一个感应器。她的白裙与黑幕形成强烈对比,以利于捕捉她的影像后抠像,并把抠像后的身影投影至3D屏幕上……有3架摄影机捕捉她的行动轨迹,还有3架摄影机拍摄她的影像,最终通过电脑合成各类奇异的画面后投影至3D大屏幕,最终形成舞蹈、音乐与3D影像的共融艺术。它始终在提醒我们:“当今世界,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我们面对的美,到底是虚妄幻境,还是血肉之躯?”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