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卫,一个小小的渔村,在上海的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纪念地一期工程2005年完工时,曾有学者指出,这是上海继淞沪抗战纪念馆之后又一最具说服力的抗日战争纪念地。
日军偷袭登陆
1937年,侵华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争,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损失惨重,难以从正面突破防线占领上海。为了从侧翼威胁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日军选择了防务薄弱的金山卫偷袭登陆。
1937年11月5日拂晓5时许,侵华日军第十军3个师团共11万人趁涨潮之际,凭借着大雾的掩护,驾着小船,从金山卫东起戚家墩西至白沙湾一带的滩头阵地偷袭。7时许,大部队在炮火、飞机的掩护下,对金山卫大举进犯。当时驻守金山卫沿海的国民党军队62师正调防川沙,接防部队尚未抵达,沿海一带仅留守300余战士。守军殊死抵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部壮烈殉国。日军登陆后,一路烧杀北侵,犯下种种罪行,仅3天内就在金山卫镇屠杀居民1015人,焚烧房屋3059间。后人将这些暴行分别命名为金山卫城南门惨案、金山卫西门镇血案、查山乡仓头村杀人塘惨案等。
人民铭记历史
早在明朝便已有金山卫城,历史上,这里曾与威海卫、天津卫、镇海卫并列为四大名卫。金山卫人民有英勇抗击倭寇的光荣历史,发生在78年前的日军暴行成为金山人民心中永远的痛。1985年,当时的金山县人民政府在此建亭立碑,以志纪念。2004年10月,全区人民又自发捐款近500万元,历时近11个月,建成金山卫城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纪念地一期工程,包括“十月初三惨案”纪事墙、被害乡民纪念墙、古城墙、日军碉堡、警示钟亭、侵华日军登陆处碑等。2007年,纪念地二期工程竣工,规模扩大三倍,展示内容也更加丰富。
如今,走进遗址纪念地,既能看到根据明代金山卫城历史风貌缩小修建的“瓮城”、“城楼”和记录明朝金山人民抗倭历史事件的“大型紫砂抗倭浮雕墙”,也可以在抗日故事紫砂浮雕墙上重温金山境内发生的“城南杀戮”“推人入火”“一绳十二”“就地活埋”“活人练刺”“坟场母婴”“水塘陈尸”等抗日故事,旁边,黑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金山人民抗击侵华日军记”碑墙详细讲述了当年的抗日史实,由65块大型花岗石雕刻而成的“抗日主题石雕壁画”则反映了全国抗日战争中的25个重大历史事件。
在碑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警世钟亭里,有一座铜的“警世钟”,钟体各部位的大小尺寸和纹饰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钟顶龙形吊襻高193.7毫米,意为侵华日军登陆于1937年;钟体净高1105mm,意为侵华日军登陆日期为11月5日;钟口直径1015mm,意为金山卫沿海一带被害乡民1015人。钟体上部的55个白玉兰花纹饰及纹饰内的小篆体“祭”字,象征55万上海金山人民永远铭记历史。
在丰富的史料陈列中,在栩栩如生的雕塑壁画间,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被复原再现,提醒人们,勿忘历史,才能更加珍惜和平。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