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学生交响乐团成立,每周一次的排练,曹鹏从未缺席。而在他的每周日程表上,南洋模范中学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上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关爱自闭症儿的“天使知音沙龙”……一场接一场的排练,繁忙的程度很难让人相信日程表的主人是一位90高龄的老人。
“只要身体许可,我愿意一直为孩子们指挥下去。”被孩子们亲昵地唤做“曹爷爷”的曹鹏说。音乐会期间,《爱的交响——指挥家曹鹏的音乐教育人生》新书首发。
严格才是大爱
“人家都说我为孩子们付出了多少,但是,我却觉得孩子们给了我很多,给了我青春和健康。”“90后”曹鹏,耳聪目明,用孩子们的话说,还“get到(获得)”许多新技能——排练前,自己用电脑为孩子们整理用意大利语表示的音乐术语,学会了刷智能手机。最令孩子们“望而生畏”的则是曹爷爷的超凡听力,每个人演奏的每个音,高了低了,都逃不过曹爷爷的耳朵。放暑假了,每年的封闭集训开始,曹爷爷和孩子们同吃同住近一周,每天“三班倒”训练,丝毫不含糊。
音准、节奏、合作,曹鹏将这称作学音乐的三座大山。他总是对孩子们强调,“交响乐无业余”,他坚信,为人师者必须“严而有爱”,否则就是“对不起孩子”。而师兄师姐们总会在师弟师妹们挨批时鼓劲,“你们能被曹爷爷批评是荣幸呢!”“我就是那个音吹不准的姑娘,是您对我说放弃容易,坚持很难,我坚持下来了。”一个长笛的女孩留学数年后,仍给曹爷爷写来长信。曹鹏坦言,乐团人员每年更迭,他可能记不住每个孩子的名字,但哪个位置上的哪位小乐手在什么方面有了进步,他记得清清楚楚。
学交成立之初,曹鹏曾经在一次媒体座谈会上直言不讳地指出,和海外青少年乐团相比,国内的很多音乐少年礼仪素养还有所欠缺,有人在别的声部排练时讲话、开小差,甚至玩手机,也有孩子带着作业来排练。“现在,孩子们的表现好了很多。”曹鹏欣慰地说,孩子们学会了像专业乐团一样向指挥、向观众表示感谢,而他也总是用掌声和鞠躬回应孩子们。音准达标了,鼓掌;攻克难关了,鼓掌;音乐常识记住了,鼓掌……“孩子们的成长中需要掌声。”曹鹏说。
学音乐不是为了得奖
“一些学校乐团一个学期、一年只排一个曲子,排得学生都腻了,只是为了在比赛上得奖,有的家长会为了让水平还不够的孩子得到一个乐队席位,四处想办法托关系,这是不对的。”说起青少年音乐学习的现状,曹鹏疾呼,更多师长应该抛弃功利心,让孩子们懂得音乐的真谛,得到文化精神的渗透和提高,这才是学音乐的意义所在。
曹鹏告诉记者,很多年前,当他在荷兰到一户普通人家做客,一家四口吹拉弹唱,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便开了起来,这一幕,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他高兴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由于大学毕业不得不离开学交的孩子,又立刻加入了他执棒的城市交响乐团,继续用音乐传播爱和温暖。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