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记者从诸多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受利益驱使,不少伪劣的“野路子训练营”也充斥其中。送孩子去暑期培训班,家长们可得擦亮眼睛。
连哄带骗 变相收费
昨天下午,走进虹口足球场二楼平台的“新生命跆拳道馆”,里面热火朝天。几十名身穿白色道服的小朋友,正在教练的带领下挥汗如雨。“放暑假的时候,来报名学习跆拳道的人明显增加了很多,我们这几乎场场爆满。”跆拳道馆的负责人之一杨先生介绍说。但他也有自己的苦恼:“现在外面的馆太多了,真的是铺天盖地,对我们还是有一定冲击的。”
“新生命”是沪上最早成立的跆拳道馆之一,已有10年的历史。这样的老馆,按理说应该在业内有不小的优势,但杨先生认为,他们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现在的竞争太厉害了,因为外面的小馆很多,也能吸引一批人去。为什么?主要是便宜呀。”他表示,“说得难听点,一些馆子在招生时就是连哄带骗,常常吹嘘自己的教练怎样怎样,实际上到底好不好,只有内行的人才知道。”
据记者了解,有些低价的培训班,其实也并不低价。以跆拳道为例,报名费可能不高,但变相收费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最后的考级、考带,就大有文章。“别人那七八十元的一节课,他们只收三四十元,然后通过考级来赚钱。”
住在浦东花木的毛秋露女士,就吃过类似的“暗亏”。她把儿子乐乐送去学打篮球,报名费比较下来并不算贵,但后来教练让大家买队服,一套就要一两百。“尽管钱不算很多,但之前并不知道,心里总还是觉得不太舒服。我们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其他收费,不交也不行,总不能去了以后半途而废吧?”
如果说跆拳道、篮球等项目还算发展相对成熟的培训项目,近年来一些新兴的热门少儿轮滑、击剑、射箭、拉丁舞等等,“水分”无疑更多。对此,市轮滑运动协会竞赛部主任徐辛华说,他们每年都会在审核场地、师资后,发放当年协会指定的培训机构,“教练需持证上岗,协会定期派人上门听课。一旦学员对教练有投诉,可以第一时间找协会。”
良莠不齐 亟需标准
随着中国足球逐渐走出低谷、足球项目开始受到国家重视,参加足球培训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不过,目前沪上比较正规的青少年足球训练营也只有区区数家,更多的是自立门户,甚至招两个教练过来后就开班教孩子。
说起来,“激战联盟森梵足球训练营”的创始人翟萌很有感慨。“现在足球的形势这么好,很多人都开始做青少年培训,可以说是一拥而上吧,稍微包装就出去了。有的人随便找了块场地,就能办个班。”
“足球这项运动,专业性很重要,从小就如此。”翟萌认为,“现在外面那么多的‘野鸡青训营’,一些教练都是兼职在做这个事,他们的专业性、责任心都会有问题,教出来的孩子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暑假天气炎热,游泳培训班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不过它的危险系数也最高。一些教练靠着在网络上发帖宣传,或者是微信朋友圈的口口相传,一天就能带不少班,这算是正宗的“野路子”。“如果让孩子去学游泳,一定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有教练,二是要有专门的救生人员,缺一不可。”上海市游泳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诸达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首先,最好去大的、正规的场馆学习,不要贪图便宜,可以减少被骗的几率;其次,不要轻信网上的一些信息,要多查证。”
在目前青少年培训机构没有统一资质认证、缺乏相关准入门槛的背景下,政府或相关社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上海市体育局青少处处长胡红就表示,体育部门可以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今后上海将每年选择几个市场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建立教材、培训、认证体系。我们还将尝试建立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地方标准,包括教练、场地、安全等一整套技术规范,尽量减少‘野路子’训练营的存在。”
当然,尽管目前的暑期体育培训班存在一些问题,但家长们也不要“因噎废食”,把孩子关在家里就万事大吉。正在出席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就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上了12年的体育课,不少学生连一个运动项目都没学会。等我们到了四五十岁,多数人参与锻炼还是在走路、跑步,很少组织一个足球、篮球和网球队,因为大家都不会……”
精心挑选,给孩子一个充实、健康的暑假,他们会受用终生。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