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爱乐乐团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交响乐团之一,在常规音乐季演出之余,也面向不同年龄和类型的观众设计了许多独具风格、意义重大的教育项目。在乐团与众多合作的“教学艺术家”、当地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乐团如今每年举办的教育活动总计已达数千场,成为纽约市公共教育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维普拉德先生认为,把音乐作品以种种方式“连”向观众,是这些教育项目成功的关键。
研讨会以上海交响乐团主办的历年“MAP”(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共谈古典音乐的普及)系列教育活动片段的剪辑开场,维普拉德先生特别赞扬上交演奏员在讲解中特意贴近民生、唤起共情的部分。之后,他展示了纽约爱乐乐团为3至6岁幼童设计的“非常年轻人的音乐会”(Very Young People’s Concert)和由合作“教学艺术家”设计的面向小学生的课堂教学。画面中,主持人使尽全身解数与孩子们互动,如利用儿童的心理特征、请幼童模仿乐器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为演奏者穿上奇装异服以明示各自所奏声部的特性,或让孩子们以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大致情绪。在“音乐中的对比”环节中,甚至请学生现场“设计”音乐,指定某件乐器以某种方式演奏“好吃的”和“不好吃的”音乐。画面中,这些不拘一格、极富开创性的互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亲自体验、亲自参与的方式更深入地体会音乐。与此同时,乐手的示范演奏则保持相当高的水平,未见丝毫降格之处。
维普拉德先生的展示和讲解也引发了在场的上交乐手和研讨会观众关于音乐本质、乐手角色、观众预期、音乐演出互动模式等方面的踊跃发言,可见关于音乐教育主题的深度讨论早已是音乐行业相关人士的需求。
在研讨会后的访谈中,维普拉德先生并不讳言目前纽约爱乐乐团尚未能够在教育方面顾及所有年龄层的孩子们。美国对音乐类型并无“雅俗”之分,而中学生追求时尚,又有升学考试压力,因此乐团对如何向中学学生普及古典音乐仍无较好的解决方案。但他相信,以古典音乐无与伦比的丰富性来兼容青少年所喜爱的音乐表现手法,甚至请孩子们为乐团创作嘻哈风格的作品等,都是把古典音乐“连”向青少年观众的有效方式。总体而言,对观众放下身架、一视同仁、尊重受众性情、积极互动,恐怕是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教育活动取得如此成效的深层原因。
《音乐地图》杂志执行主编、乐评人 杨宁
上海中学高一(10)班 刘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