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终于告一段落了,回顾这一个月的行情,出现的很多问题值得回顾总结,需要补漏洞。
从6月15日到7月9日,上证指数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最大跌幅达到34.7%,受灾程度更大的创业板,跌幅更是高达40.9%。如此快速暴跌,尤其是连续出现千股跌停惨状,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政府出手维稳下,目前市场逐渐企稳。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轮暴跌行情?这个问题依然萦绕在人们心中。
未必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上那么多的暴跌,至今都没有确切的原因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市场走势中寻找一些轨迹,一轮上涨或者下跌行情不外乎内在和外在两大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更为重要。从内在因素看,4月到6月快速上涨行情其实孕育着风险,涨幅过大过快,而且许多中小盘股估值已经高得离谱,甚至超过2007年6000点时候的估值。更大的潜在风险,是这几个月里杠杆比例快速提升,仅场内融资融券余额就增加了1万亿元,翻了一倍,至于场外配资增速更快。这些后来都成为助跌的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这几个月中小盘涨幅没有那么大,如果两融余额没有增加,还会出现6月15日之后的暴跌吗?也许也会调整,但很多中小盘股连续五六个跌停板的情况恐怕不会出现。
因此,快速上涨的时候要防范风险,尤其不能盲目增加杠杆,这是值得投资者总结的经验教训。暴跌会造成损失,但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市场机会依然很多,还可以东山再起。
从整个市场来总结,这次暴跌行情暴露出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与这几年的金融创新有关,如看到融资融券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助跌的杀伤力;这几年流行的程序化交易在市场下跌中更成为恶意做空的工具,见识了高频交易扰乱市场的一面……
由此,近期监管层频频修改规则,出台一些新规定,进行制度上的完善。我们需要金融创新,但对其中的问题一定要及时修正,补漏洞属于亡羊补牢,虽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有助于未来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都是在补漏洞中不断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