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日军选择策动常德会战,与当时国际局势有何关联?
朱清如: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正朝有利方向转进。8月,美英首脑在魁北克举行会议,商讨对日积极作战事宜,会后盟军进一步加强中国战场的力量。10月下旬,莫斯科会议上产生的中美英苏“四国宣言”,表明中国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正是这些缘故,日本为抢得先机,在11月初发动“常德会战”。
当时,日本大本营、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第11军之间在此次作战意图上不尽相同,但据日方战史,“牵制中国把兵力转用到缅甸方面,以策应南方军作战”是其最主要的考虑。对日军而言,这是整个大东亚战争期间唯一的一次“战略协同”战例。很显然,日军对此次作战相当认真,可谓志在必得。
记者:常德会战的实际战况如何?
朱清如:常德会战历时近两个月,日军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根本没料想到中国军队的抵抗是那么坚决,打了半个多月后才勉强到达攻击中心——常德,更没料想到守卫常德城的57师在兵力、武器等方面极端悬殊的境况下,仍坚持了16个昼夜,打乱了他们的预期作战计划。
虽然常德城一度失陷,但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特别是第57师的坚守,为第六战区的外围兵团反攻和第九战区的增援部队争取了时间。常德陷落前,参与进攻的日军已被中国外线部队包围,唯有退却和被围歼两种可能。因此,日本第11军入城后连战场都没来得及打扫、己方阵亡官兵尸首都没来得及处理,就匆忙北撤,后接到大本营、派遣军司令部再占常德的命令时,也不惜抗命北撤,这在日军战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记者:国际舆论如何评价常德会战?
朱清如:常德会战在当时颇为引人注目,被外界评价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东方战场发生的“抗战总反攻的前奏”。今天看来,这个说法虽并不准确,但常德会战的重要性对敌我双方都是不可低估的。
常德会战最激烈的时候,正值中美英首脑开罗会议期间。当时媒体曾如是报道:“中美英盟国诸领袖于海外跋涉劳顿之余,忽然接到这一佳报,无不分外表示欣慰。”罗斯福还在其备忘录上记下第57师的番号及师长余程万的名字。
记者:您认为常德会战有哪些意义?
朱清如:常德会战寸土寸血,日军投入兵力十余万,伤亡人数约在3万至4万之间,至少两个联队长被击毙,足见中国军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中国军民在常德会战中充分表现出了的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守城官兵抵御了多倍于自己的日军进攻,可谓寸土寸血。
总体来说,常德城池虽失陷一个星期,但仍不能否认常德守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威,提高了中国军队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增强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常德后来成为坚持保卫湖南、拱卫西南的重要基地,常德会战有力配合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使中国入缅远征军无北顾之忧,能集中兵力猛攻缅北日军,取得胜利。